政府工作组要求所有无人机飞行员在数据库中注册(包括你)

尚未正式发布,但相关规定将适用于重量仅为0.5磅的无人机。
DJI Inspire In Flight
Kwangmo,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不久的将来(可能在本年度年底),美国人将不得不将他们购买的几乎所有小型个人无人机登记到一个庞大的政府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公众无法访问。至少,这是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指定的、研究并为未来无人机法规提供建议的专家组的最终报告中的一种可能结论。

该专家组在周末发布了他们关于无人机注册的拟议规定,该专家组大量参考了现有的航空和零售行业。虽然专家组不会制定法律,但他们的建议很可能会塑造实际的无人机法律。

该小组的官方名称是“无人机系统(UAS)注册专家组(RTF)航空法规委员会(ARC)”,它是在上个月由FAA组建的,旨在解决无人机注册问题——无人机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可能包括从喷气式全球鹰无人机到安装了发动机的微型纸飞机等各种飞行器。

为了引导专家组的思考,FAA向他们提出了14个关于注册的问题,例如:“何时应进行注册(例如,销售点(POS)还是在操作前)?如何处理所有权的转让?注册数据应如何存储?谁应该可以访问注册数据?数据应如何使用?”

这些都是大问题,尤其是考虑到该类别足够广泛,涵盖了从自制玩具飞机到类似军用的大型机器。而提出的问题也相当合理。总结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相当直接的过程。

重量在250克或以下(约0.5磅)的无人机将免于这些要求,而重量超过55磅的无人机将采用不同的流程。超过此重量的无人机所有者将在首次飞行前通过应用程序或网站进行注册,并提供姓名和街道地址。他们可以选择提供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和飞机序列号。

就像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的在线账户一样,准无人机所有者必须声明自己至少年满13岁才能注册(尽管难以强制执行年龄证明)。他们必须提供姓名和街道地址,以及他们想要注册的无人机数量。然后,他们将获得一个唯一的无人机所有者编号,他们可以选择在无人机上标记该所有者编号,或者标记一个唯一的飞机序列号。根据专家组的拟议规定,这些编号应显示在无人机的机身上,以便旁观者和其他飞行员可以看到他们看到的飞机的编号——有点像汽车的车牌。

而且,与现有的注册法律不同的是,任何人都不需要成为美国公民才能注册其无人机,因此外国游客理论上可以携带他们的四旋翼无人机入境,在线注册,并合法飞行。

此外,专家组建议将培训纳入注册流程,类似于FAA和无人机行业组织在2014年冬季假期推出的“飞行前须知”社交媒体活动(尽管该活动的影响尚不清楚)。

这项研究中有一些精彩的数学内容(真的!),涉及到微型无人机坠落到人们头上并导致死亡的概率。经过几页的分析,专家组估计,重量小于250克、同时飞行高度和速度低于特定限制的无人机,每2000万飞行小时的地面死亡人数将“少于1人”。

虽然不是直接的比较,但交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公路交通中每百万英里驾驶就有1人死亡。因此,每2000万飞行小时仅1人死亡的标准,至少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可接受的风险。这类尺寸的无人机对飞机的风险,与鸟类造成的风险相比,也几乎没有增加。

数学是好的,但并非所有政策影响都是如此。其中一项更奇怪的建议是,FAA应该收集政府的注册数据,然后通过《信息自由法》(FOIA)向记者披露任何数据。

法律并非凭空产生。以下是几个行业组织对专家组建议发布的回应。请注意,FAA仍需决定将什么作为政策来强制执行,或者是否执行。因此,就目前而言,无人机仍遵循现行规定,即非商业目的私有无人机飞行高度不得超过400英尺,距离机场5英里或更远;而用于商业目的的无人机所有者则需要申请并获得飞行许可。

代表模型飞机爱好者并参与了专家组的美国模型航空协会对结果感到失望,部分写道:

无人驾驶飞行器系统国际协会(AUVSI)是一个参与了专家组的无人机行业游说团体,支持该小组的工作,但表示FAA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将无人机整合到美国的天空中。他们的声明部分内容是:“FAA的小型无人机法规制定一直受到多次延误。考虑到安全至关重要,我们不能继续等待。FAA需要将无人机整合作为首要任务。”

大疆,这家中国公司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消费级Phantom系列无人机(其白色和红色或黄色条纹机身很容易辨认),也参与了专家组。大疆今天发表声明,部分内容是:

在此处阅读完整的建议列表。请记住,如果您在这个假期收到无人机,或已经拥有一架,请安全飞行!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Kelsey D. Atherton Avatar

Kelsey D. Atherton

科技领域特约撰稿人

Kelsey D. Atherton 是一名军事技术记者,自 2013 年起为《大众科学》供稿。他报道无人机器人和其他无人机、通信系统、核企业以及用于规划、发动和缓解战争的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