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善行日是一个为期24小时的全球性庆祝活动,旨在“回馈社会”,关注美好事物。我们被鼓励做出善行,例如献血、清理办公室的公共微波炉或在养老院做志愿者。当然,即使没有国际宣传日的鼓励,善良和无私的行为在人类和动物中也普遍存在。许多人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并且因此感到更加快乐。在动物王国里,许多物种通过在解决冲突时避免暴力来表现出善良。相反,它们可能会使用相对无害的争斗方式。典型的例子包括雄性招潮蟹争夺洞穴但从不轻易用它们巨大的螯刺伤对方,响尾蛇摔跤却从不咬对方,或者倭黑猩猩在未被请求的情况下帮助陌生人。

接受善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促使人们行善的动机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善良和利他主义的存在 似乎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悖,该理论基于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只有适者生存。例如,工蚁的无私行为,它们保护蚁群免受危险掠食者的侵害,提出了一个连达尔文本人最初都 认为 “无法克服,甚至对我的整个理论都是致命的” 问题。
那么,善良的行为是如何进化的——又为何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呢?多年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回顾了最主要的观点。
解释善良
从达尔文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 早期方法,试图通过假设个体为了 群体或物种的利益 而合作,而不管个人付出的代价,来解释善良的进化。这种理论——“群体选择理论”——在许多年里都是唯一的解释,但现在 受到怀疑。那么,那些合作能力更强的群体是如何在最初进化的呢?
部分答案是由更近期的自私基因理论提供的,该理论通过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 畅销书 或“亲缘选择”而广为人知。根据该理论,自然选择倾向于支持对与我们相似并 共享我们基因 的近亲的善意。帮助亲属是一种传递我们自身基因副本的方式,而 受益者 将与其亲属关系成比例地获得好处。
但这并不能解释对没有共享基因的人的善良。因此,在与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互动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另一个理论。 互惠利他主义 理论包含了“我帮你挠背,你也帮我挠背”的想法,这可能是一种双赢策略。如果两个无亲缘关系的个体轮流施以善意,他们就能建立一种反复合作的关系, 双方都受益。事实上,某些社会情感,如内疚、感激和同情,可能正是为了识别和避免这种系统中的“骗子”而进化的,从而促进了在人类进化中至关重要的互惠关系。

那陌生人呢?
但这个理论并不能解释对我们永远不会再相遇的陌生人的善意。在这样一次性的互动中, 间接互惠 可以促进善意。当人们看到其他人行善,然后也回报以善意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现实生活中的证据 表明,如果人们之前被观察到表现出善良,他们就更倾向于帮助陌生人。因此,每个人都有动机通过慷慨的行为来培养善良的声誉,让其他人知道。这种声誉很可能赢得他人的善意,并可能因此 带来长期的好处。
但那并不能解释在没有观察者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善意。在这里,人们提出了 利他惩罚 的概念。该理论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本能,让他们想要通过谴责、排斥或直接对抗 不善良或自私的人 来惩罚他们。这种惩罚是“利他”的,因为它以惩罚者的时间、精力以及可能的报复风险为代价,提供了一种公共利益。有报道称,在广泛的人群和文化中都存在利他惩罚的证据 。因此,遭受利他惩罚的风险起到了社会压力,促使人们保持善良——即使在没有人看到你这样做的情况下。
总而言之,这些理论表明,善良并不一定与达尔文的竞争性自然选择过程相矛盾。善良是理性的。但它的理性是否会削弱其自发的吸引力?善良仅仅是伪装精良的自私行为表现吗? 利他主义真的存在吗?
尽管哲学上的辩论还在继续,但记住这一点或许能令人欣慰:无论动机如何,善行不仅能改善整体社会福祉,还能 让行善者感到快乐。也许在这个世界善行日,值得牢记这一点。
Eva M. Krockow 是莱斯特大学健康科学与心理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Andrew M. Colman 是心理学教授,Briony Pulford 是莱斯特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本文最初发布在 The Convers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