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在印度尼西亚西部的一处保护区,一只健康的雄性苏门答腊犀牛诞生了。这对极度濒危的物种来说是令人欣喜的消息。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苏门答腊犀牛仅剩不到50头。
[相关阅读:犀牛角正在变小,人类是罪魁祸首]。
7岁的雌性犀牛“德莉拉”在位于苏门答腊岛的乌金巴斯国家公园苏门答腊犀牛保护区(SRS TNWK)产下了这只重55磅的幼崽。据保护区官员称,周六一早,一名保育员发现它躺在幼崽旁边。这次生产比预产期提前了大约10天。幼崽的父亲是一头名叫“哈拉潘”(Harapan)的犀牛,它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动物园和植物园,后来被送往苏门答腊。
国际犀牛基金会执行董事妮娜·法西奥内(Nina Fascione)在新闻稿中说:“你永远不知道初次做母亲的犀牛会怎么做,但德莉拉顺利地产下了幼崽并开始哺乳,毫不费力。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为这个极度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苏门答腊犀牛是所有犀牛物种中体型最小的,体重约1000至2100磅,身高三到四英尺。它们有两个角,颜色从深灰到黑色。角通常非常光滑,呈细长的圆锥形,在野外会向后弯曲。偷猎、犀牛角非法贸易和气候变化已将这些哺乳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根据IUCN红色名录,它们目前已在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灭绝。其在缅甸是否仍然存在尚不确定。
像这样的成功繁殖非常罕见。2012年,在乌金巴斯出生的雄性犀牛“安达图”(Andatu)成为120多年来在印度尼西亚保护区出生的第一头苏门答腊犀牛。
法西奥内说:“两年前,世界上只有一对圈养的苏门答腊犀牛能够成功繁殖后代。现在有三对——六头犀牛——已被证明是繁殖能力强的。这大大提高了该物种长期生存的几率。”
据印度尼西亚环境和林业部长西蒂·努尔巴亚·巴卡尔(Siti Nurbaya Bakar)称,这只尚未命名的幼崽是该公园半野生繁殖项目下出生的第五只幼崽。新增的这只幼崽使乌金巴斯保护区的犀牛数量增至10头,在此之前,9月份也有一只幼崽出生。
[相关阅读:犀牛因牛椋鸟的保护而付出沉重代价]。
该保护区是国家公园内一个特殊区域的一部分,所有犀牛都在那里受到保护,并由当地专家照料。
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总司长萨提亚万·普迪亚特莫科(Satyawan Pudyatmoko)在声明中表示:“主要目标是繁殖苏门答腊犀牛幼崽,以维持现已濒临灭绝的苏门答腊犀牛物种的生存。苏门答腊犀牛幼崽是繁殖计划的成果。未来,在SRS TNWK,它们可以被放归自然栖息地。”
来自印度尼西亚犀牛基金会(Yayasan Badak Indonesia)的兽医和动物护理人员将继续密切监测德莉拉(Delilah)和她的新生幼崽,确保它们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