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蛞蝓并不畏惧可能想要咬它们的鱼类、螃蟹、海龟,甚至其他海蛞蝓。相反,色彩最鲜艳、图案最复杂的海蛞蝓在白天更加活跃。阳光对于增强海蛞蝓通过其艳丽的外表来抵御捕食者的能力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详见于 4 月 15 日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个团队分析了 45 种澳大利亚东部海蛞蝓的体色。像某些裸鳃亚纲生物(又称海蛞蝓)和有毒箭毒蛙这样的有毒动物,已经进化出了非常鲜艳的色彩。

“海蛞蝓利用明亮、对比鲜明的颜色图案向潜在捕食者传递信息,例如‘别吃我,我有毒’,”该研究的合著者兼视觉生态学家 Cedric van den Berg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该团队使用特制相机和软件来模拟海蛞蝓在外形上对潜在捕食者的样子。他们着重寻找海蛞蝓物种在颜色图案上的共同特性,这些特性直接与白天活动相关。然后,研究人员使用复杂的统计方法将近 160 种不同的颜色图案整合成一个单一的“指纹”。这个指纹捕捉了白天或夜间活动物种在外观上的差异。
他们发现,海蛞蝓会使用醒目的视觉信号,例如鲜艳的斑点、粗条纹或增强的身体轮廓,来宣告它们装备有刺细胞、化学物质或其他防御机制。而白天则与增强这些信号的作用相关。

“这些策略与白天活动密切相关,因为白天有足够的光线使这些信号起作用,”van den Berg 说。“对于这些物种来说,避免被捕食者啃食甚至吞食的风险和潜在代价是明智的,无论它们是否有毒。它们醒目的外表还能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明显区别来教育捕食者,同时也增加了被记住的机会。”

据该团队称,夜行性海蛞蝓物种不需要进化出旨在向潜在捕食者发出信号的鲜艳色彩和图案。夜行性海蛞蝓的捕食者在夜间不太可能依靠视觉来捕猎,此时触觉和嗅觉更为重要。
该团队希望这项新研究能促进更多关于理解海洋物种防御性色素演变过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