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蝎子可能没有它们更著名的沙漠近亲那样尖锐有毒的尾巴,但它们螃蟹般的钳状前肢仍然让它们看起来相当威武。现在,这些小型、有时被忽视的蛛形纲动物正受到更仔细的审视。在韩国的黑暗洞穴中,发现了四种这种微小的蛛形纲动物。根据7月9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它们拥有像龙一样的颚,甚至完全失明。
什么是假蝎子?
假蝎子对人类无害,与蜘蛛和“真正的”蝎子有关。它们以小型昆虫、其他节肢动物和幼虫为食。它们生活在多种栖息地,常常出现在微小的缝隙、树皮下以及潮湿、充满落叶和苔藓的环境中。它们也可能出现在洞穴等黑暗、潮湿的地方。
鉴于韩国拥有数百个未探索的洞穴,并且邻近拥有多种假蝎子物种的国家,蛛形纲动物学家好奇这些假蝎子可能潜伏在横跨两个广阔山脉的石灰岩洞穴系统和熔岩管中。

“假蝎子是了不起的动物,”该研究的合著者、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的蛛形纲动物学家Kyung–Hoon Jeong告诉《Popular Science》。“我们可以将假蝎子分为两类——基干谱系和现代谱系。”
根据Kyung–Hoon的说法,基干谱系移动能力有限,使其在生活地具有地方性。科学家可以通过它们的分布了解更多关于它们的地理秘密。
而现代谱系则更进一步。它们会搭乘其他动物的便车,并用它们的丝筑巢。
盲龙
韩国洞穴中仅记录了五种假蝎子,而中国等国家则记录了数百种。这项研究使总数达到了九种。
Kyung–Hoon说:“许多人认为韩国只有一种(Spelaeochthonius dentifier)分布。然而,我们的结果完全不同。”
新发现的物种被命名为Spelaeochthonius dugigulensis、S. geumgulensis、S. magwihalmigulensis 和S.yamigulensis。假锯齿蝎科(Pseudotyrannochthoniidae)的成员因其形似龙形颚的大型前附肢而常被称为“龙形假蝎子”。
这四种新物种都高度适应洞穴生活,并且只在一个洞穴系统中发现。这些新成员呈橙色至棕色。它们大多失明,并且拥有龙形颚,可以夹住较小的生物。然而,它们并非完全相同。

Kyung–Hoon说:“洞穴中的每个物种在形态和遗传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它们与日本的联系也支持了它们的相关性。”
这表明,在约2800万至1300万年前日本海形成两国之间之前,这些假蝎子可能在东亚更广泛地分布。然后,它们很可能通过搭乘其他生物的便车,跨越水域在两国之间传播。
尽管研究团队仍在研究这些新的蛛形纲动物,但它们对洞穴生活的完美适应意味着它们只能在其栖息地保持完整的情况下生存。Kyung–Hoon认为,污染和气候变化可能会威胁到这些小型的地方性动物。
他总结道:“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假蝎子的保护价值,我们相信这种小型动物的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对其栖息地和环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