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生物多样性是无价的

大自然比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有价值。
Forest with mountain and sunset in background.
据一份新报告称,为了金钱利益而过度开发已将我们带入了生物多样性危机。Andre Cook 摄于 Pexels

为必需品定价将永远是一个挑战。气候危机一再表明,我们很难估算出一种产品的实际价值——无论是随处可见、最终会在海洋中存在数百年、价格低廉的塑料瓶,还是通过大量补贴才得以廉价的化石燃料。

根据政府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 (IPBES) 的一份新报告,通过经济学来评估自然,严重低估了生物多样性的实际价值。当我们优先考虑经济和政治利益时,我们就严重低估了自然——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该报告于周六获得 IPBES 139 个成员国代表的批准,地点在德国波恩。此前,另一项 IPBES 研究表明,全球数十亿人依赖50,000 种野生动物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和能源。

国际组织主席 Ana María Hernández Salgar 在一份声明中说:“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退化的速度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期都要快。”“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处理政治和经济决策的方法,未能充分考虑自然价值的多样性。”

这份由全球各地区 82 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评估了 13,000 多篇参考文献,其中包括 1,000 多项研究和 50 种评估自然价值的方法。他们发现,在接受审查的研究中,只有 2% 的研究咨询过土著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关于估值结果,只有 1% 的研究在整个过程中都咨询过他们。

评估联合主席、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环境与生态经济学教授 Mike Christie 在 IPBES 的声明中说:“估值是一个明确的、有意识的过程。”“估值研究可以产生的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估值的设计和应用方式、原因以及由谁进行。这影响了在决策中将承认哪些人的以及哪些自然的价值,以及这些决策的利益和负担将如何公平地分配。”

[相关:什么是“去增长”以及它如何对抗气候变化?]

在确定某物的真正价值时,我们倾向于忽略那些不一定具有明确经济成本的因素——例如回收或碳捕获的成本。但反过来也成立,当某物具有比金钱更能捕捉到的价值时。

在将森林作为碳信用额进行评估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最近,墨西哥社区因其为抵消 BP 等能源公司的排放而进行的重新造林工作而获得严重低报

例如,根据作者的说法,如果我们像当前普遍使用的主要衡量标准那样,根据自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评估自然的价值,那么唯一真正被考虑到的就是自然中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

被忽略的是人们获得自然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因短期经济目标而过度开发的风险。作者写道,生物多样性政策很少纳入依赖自然谋生者的观点。归根结底,只有那些从大自然中赚钱的群体,他们的自然“价值”才得到了体现。

此外,一些富裕国家认为自然与人类是独立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文化与地球互动的方式。德国政治家兼经济学家 Jan Niclas Gesenhues 在一份声明中说:“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在对待自然时表现得像是在参加一个自助餐派对:你们可以无限享用——而不考虑第二天早上的宿醉。”“但是,这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逻辑,不仅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而且让地球走向前所未有的变暖。”

幸运的是,这项研究并非全是坏消息——作者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未来估值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从自然中生活、与自然一起生活、在自然中生活以及作为自然生活。为了更好地为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定价,我们需要考虑大自然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其他物种独立于我们需求而生存的权利,大自然在个人地位和身份认同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一些现有的政策理念考虑了这些观点,并纳入了自然的多样化价值,包括与“绿色经济”、“去增长”和“地球管理”相关的价值。这些政策理念各有不同,可能存在冲突的目标:例如,去增长经济意味着经济完全不增长,而绿色经济则仍然强调经济增长。但研究联合主席 Unai Pascual 表示,它们都比仅仅考虑生物多样化星球的货币价值要考虑得多。

近年来,采取非经济立场已成功地保护了自然免受经济压力,包括印度政府决定不为铝和镓的主要来源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具有文化神圣性的 Niyamgiri 山进行铝土矿开采

现在考虑在衡量自然价值时不仅仅是短期利润,还不算晚。但这份报告是一个警示,告诫我们在世界继续与气候变化作斗争时,不要低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Sara Kiley Watson 是 Popular Science 的撰稿人,自 2021 年起负责可持续发展报道。她于 2017 年作为实习生开始在 PopSci 工作,并于 2019 年全职加入团队担任编辑助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