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弗兰克·格劳(Frank Glaw)走在秘鲁亚马逊雨林深处的林间小道上时,他在黑暗中偶然发现了一只长相相当奇特的螳螂。借助手电筒的光线,他可以看到它身体上有东西在移动。
格劳首先想到的是螳螂身上寄生了寄生虫——这是他在大自然中经常看到的景象。直到他请来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院的克里斯蒂安·施瓦茨(Christian Schwarz),他们两人才意识到,这个奇怪的突起物并非螳螂身上的异物,而是它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发表在《直翅目研究杂志》(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上的研究表明,这个突起物实际上是雌性分泌的信息素腺体。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具有可伸出腺体的物种,所以它们都仅限于小斑点或亚隆起,但没有像这个物种一样可以伸出和移动的,”巴伐利亚州动物学收藏馆两栖爬行动物馆长格劳说。
在大多数已研究的物种中,信息素腺体位于昆虫背部的第六和第七节之间。在这个特定的物种 Stenophylla lobivertex 中,信息素腺体也起源于相同的位置,但膨胀成一个六毫米长的 Y 形,几乎垂直地从螳螂的背部伸出。Y 形的每个部分也可以像风中的触手一样around移动。薄膜呈绿蓝色,仅在夜间出现两到五个小时,一接触到光线或振动就会立即收缩。
在没有对该物种进行更多研究的情况下,施瓦茨和格劳只能推测其原因。一方面,这个物种非常罕见。它仅在 2000 年被正式描述,迄今为止只在野外发现了少数几只。
“种群密度可能很低。它非常罕见,而且显然很难找到,”格劳说。“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们必须找到相互遇见的方式,这可能是这个物种的巨大优势。”他推测,腺体的形状和增加的表面积可以帮助雄性追踪信息素的来源方向。
所有该物种的标本仅在八月到十一月期间被发现,这表明它们每年只有四个月时间积极寻找性伴侣。
“到目前为止,我们不知道这只是选择性偏差,还是确实是你在一年中可以找到它们(寻找配偶)的时候,”施瓦茨说。
该物种的稀有性也可能与其繁殖策略有关。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它产生的后代很少,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它们身上。“像中国螳螂这样的绝大多数物种,会把数百个卵放在这些卵鞘(其卵盒)里。而这个物种不会,它最多放 30 个,”施瓦茨说。“它一生中也只产四到五个卵鞘,并且每个卵鞘都会被守护。雌性坐在上面保护它免受捕食者的侵害。”
施瓦茨还研究了三个雌性螳螂的圈养种群,但它们没有延续到第二代。但他发现,作为一个物种,该螳螂在达到成年需要四到五个月后,寿命接近六个月到一年——在螳螂的时间尺度上,这简直是永恒。
有可能这种夜行性物种只是在努力提高其生存机会。但就目前而言,亚马逊黑暗雨林中发生的一切仍将有一段时间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