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腰鹦鹉似乎同时表现出很高的收养和杀婴行为,展现了动物王国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侧面。一项于5月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是什么驱动它们在处理其他鸟类的雏鸟时走向两个极端。
绿腰鹦鹉(Forpus passerinus)是一种体型非常小且群居的鸟类,分布于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部分地区。它们以水果、种子和各种花朵为食,并以其鲜亮的绿色而闻名。与其他喜欢栖息在森林树冠高处的鹦鹉不同,绿腰鹦鹉倾向于在草原的空心树或栅栏柱中筑巢。
这些鹦鹉并非唯一被观察到收养或杀死其他同类幼崽的动物。许多两栖动物、鱼类、啮齿动物、猫科动物和灵长类物种都曾被观察到杀死同类幼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杀死自己的后代。雄性和雌性都可能杀死竞争对手的后代,以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社会或性优势。雄性动物可能会杀死伴侣已死的雌性的后代,以便更快地与她繁殖。也有一些动物被观察到照顾死去的或失踪的动物的幼崽。
[相关:科学家教鹦鹉视频聊天会发生什么?]
对于绿腰鹦鹉来说,杀婴和收养都与寻找生存所需的两样必需品有关:一个巢穴和一个配偶。
“大多数杀婴事件发生在当一对繁殖的鹦鹉受到另一对试图夺取抢手巢址的鹦鹉攻击时,”该研究的合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保护生物学家Steven Beissinger在一份声明中说。
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团队建造了由PVC管组成的が人工巢址,并将其安装在委内瑞拉瓜里科州的一个牧场上。他们还在鹦鹉身上戴上彩色脚环,以追踪个体鸟类及其关系。他们在巢中发现了死去的雏鸟,但没有明确的死亡原因。
“我们无法确定是某种东西袭击了它们,还是它们死于疾病,或是其他原因,”Beissinger说。“但当我们观察一些巢穴时,突然一只不属于那里的雄性——不是那个巢的父母——飞了进去,然后嘴里叼着一点血飞了出来。”
该团队开始追踪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并参考了该研究中1988年至2015年间对2700多个巢穴的观察记录。在鹦鹉中,似乎巢址竞争是攻击的主要动机,而非繁殖。巢址
在团队监测的巢穴中,鹦鹉在256个地点杀死了或伤害了雏鸟和蛋。大多数袭击似乎是由一只鹦鹉或一对繁殖的鹦鹉进行的,它们随后占领了该巢址。当鹦鹉数量众多且争夺良好巢址的竞争更激烈时,袭击也更常发生。
[相关:一种不会飞的鹦鹉将在消失40年后重返新西兰大陆。]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杀手,但繁殖的冲动非常强烈,”该研究的合著者、德克萨斯大学里奥格兰德河谷分校的鸟类生态学家Karl Berg在一份声明中说。“当环境提供的资源不足以让所有个体繁殖时,它们会寻求替代策略。不幸的是,这包括杀死无辜的小生命。”
在其中一方父母死亡,而另一方父母找到新配偶的巢穴中,也观察到了杀婴行为。新配偶同样有可能收养不相关的后代或杀死它们。选择成为继父母最终并没有损害他们繁殖成功的机会。收养了与自己无关的幼鸟并与雌鸟筑巢的雄性,也开始在更年轻的年龄繁殖。
据该团队介绍,收养行为更难理解,因为它挑战了关于自然选择的旧观念。大多数动物的进化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收养侄子侄女可能在生物学上说得通,因为它们分享大约25%的遗传物质。然而,收养不相关的动物后代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但仍然会发生。
“看到收养和杀婴在繁殖适应性结果上几乎持平,这非常有趣,并表明它们有一种替代策略,”Berg说。“收养可能是一种非暴力的方式,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