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北加州,太平洋西北地区居民的体温计再次攀升。预计到周四,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温度将飙升至 100 度以上,有 110 度高温的微小几率。爱达荷州边境的高温可能超过 105 度。
这场热浪来袭,距离该地区在六月份经历的创纪录的热穹仅一个多月,虽然极端,但不如上次那么惊人。七月下旬和八月初是西北地区最热的月份,但波特兰的最高气温通常会低 20 度,约为 80 度。这场热浪可能会在西雅图创下每日高温记录,那里可能再次达到 100 度。
这些温度仍然可能致命——六月份的热浪在美国和加拿大已造成约 600 人死亡。波特兰地区官员的调查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老年人且没有空调。农场和农业工人也受到严重影响。温暖的夜晚温度,即使是相对温和的 70 度左右,也尤其危险,因为身体得不到休息,而本周很可能会带来炎热的夜晚。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的城市已开始发布高温预警,一些城市已开放了降温中心。
哥伦比亚河沿岸,即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边境地区,气温可能高到足以造成环境破坏。这条河是受水温升高和一系列大坝威胁的鲑鱼的栖息地。气温很可能高到足以使鱼类出现溃疡,甚至完全放弃迁徙。“如果必要,爱达荷州正在准备[通过卡车]运送鱼类,”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渔业生物学家 Claire McGrath 告诉《西雅图时报》。
这场热浪与六月份的热浪一样,都源于一个“热穹”,即一团被困在太平洋西北部上空的炎热高压空气。当它滞留时,它会挤压地表空气,导致气温迅速升高。
六月份,该过程的一个更强版本导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镇出现了大陆高点 121 度,两天后该镇便被大火烧毁。
到七月初,世界天气归因研究小组的几位气候学家发布了一项分析,发现如果没有气候变化,此次事件将是极度罕见的,每 1000 年才发生一次。他们预测,在全球变暖 2 摄氏度的世界里,类似的热浪将每 5 到 10 年发生一次。(本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发现,到 2050 年,地球几乎肯定会升温 1.5 度,尽管大力减排可以将我们控制在 2 度以下。)WWA 的分析并未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但使用了同行评审的方法,并得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广泛赞扬。
康奈尔大学的气候模型师、WWA 报告的作者之一 Flavio Lehner 在给《大众科学》的电子邮件中写道:“目前的假设是,这只是非常糟糕的天气运气,加上气候变化的一点推波助澜。”
但由于此次事件的历史先例极为罕见,这让作者们怀疑是否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也许气候已经达到某个临界点,热浪变得比当前模型设计的预测更常见或更极端。“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考虑太平洋西北地区此次事件是 50 年一遇的事件的可能性……但我们还不知道,”Climate.gov 写道。
Lehner 表示,现在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尽管其他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目前仅有统计上的迹象表明此次事件在性质上与其他所有事件都不同,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物理学解释。”
Lehner 表示,本周的热浪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证明系统性转变需要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发生某种新的物理过程,或者需要经过多年的热浪比预测的更强烈。(而且七月份发表的研究发现,打破记录的天气事件将在未来十年内迅猛发生。)
Lehner 说:“由于[本周]的异常程度较低,它不会提供关于分布最极端部分的更多数据。”
他认为,气候模型可能低估了导致热浪的因素,而不是完全遗漏了关键环节。
他表示:“[太平洋西北地区]一些最异常的温度是在山谷底部测量的,当时暖空气从附近的が原上空下降。”随着空气下沉,它被压缩,放大了热穹的影响。他说,当前模型可能无法捕捉到如此极端高温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尺度太粗糙,无法捕捉到这些地形细节。模型将地球大气视为一个“格子”的棋盘,这些格子通常有几十英里宽——远大于一个山谷。(天气预报的情况则不同,因为它使用更小的格子。)
西北地区的干旱也可能加剧了高温。当土壤湿润时,太阳光的一部分会蒸发水分,有效地吸收了本应转化为热量的能量。
最后,环绕北半球天气的扭曲大气河流——急流——可能会随着气候变暖而减速。热穹被困在急流的一个循环中,上个月在欧洲造成数十人死亡的暴风雨也是如此。Lehner 表示:“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模型低估了急流的‘减速’,因此也可能低估了这些天气模式的持续时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热浪模型师 Karen McKinnon(未参与 WWA 报告)也同意“相位偏移”的说法可能具有误导性。她说,可以将热浪频率或任何气候效应想象成一系列台阶。“每一次你爬上一级台阶,那可能就是你的一个相位偏移。但你也可以把台阶变成一个斜坡。这就是我们正在走的趋势。”
但关注最大的极端情况也可能忽略了西北地区新常态的更广泛意义。根据 IPCC 报告,再过几十年,每 50 年一次的热浪——就像本周发生的那样——将每三到四年发生一次。这足以改变这个曾经寒冷地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