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最初发布于 Hakai Magazine,这是一个关于沿海生态系统中的科学与社会在线出版物。在此处阅读更多此类故事 hakaimagazine.com。
1985年,英国南极调查局向世界发出警告,称在南极上空的大气层中,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世界各国领导人迅速召开会议,寻求解决方案。两年后,联合国同意禁止导致平流层中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被侵蚀的化学物质。这项被称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协议,至今仍是联合国获得最广泛批准的条约之一。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外交和同温层的一项胜利。但其签署者当时并不知道,这项协议也是一项意想不到的防止气候灾难的武器。正如最新研究所示,导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名副其实的臭氧消耗物质(ODSs)也导致了1955年至2005年间全球气温上升的30%。
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气候科学家迈克尔·西格蒙德(Michael Sigmond)是计算ODSs温室气体捕获能力的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说,这些物质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大”。
《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了近100种消耗臭氧的化学品。其中许多属于氯氟烃(CFCs)的范畴,这些化学品在20世纪30年代因用于喷雾罐、塑料泡沫和制冷而广受欢迎。与它们所取代的一系列有毒、易燃的替代品相比,CFCs被视为神奇的化学品,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每年生产的CFCs产量接近一百万吨。

CFCs是惰性的,所以它们不与其他气体反应。相反,它们倾向于在大气中积累,随风飘散,在大气中停留85年或更长时间。一旦它们到达平流层(地球多层大气中的第二层),CFCs就开始分解。华盛顿大学气候科学家丹尼斯·哈特曼(Dennis Hartmann)解释说,它们“被光子轰击而分解”。这种剧烈的反应是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在对流层——大气最低层,光子较少到达——ODSs充当着持久的温室气体。早在1987年,科学家们就知道ODSs会捕获一些太阳辐射,但他们不知道具体捕获了多少。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开始将证据拼凑起来,表明ODSs实际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最具破坏性的变暖因素之一。
这种变暖的影响在两极被放大。西格蒙德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如果ODSs从未被大规模生产——如果大气中的浓度保持在1955年的水平——那么如今的北极将至少寒冷55%,并且每年9月份的海冰将增加45%。
ODSs的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稳定。但由于它们的寿命很长,这些气体仍然存在,它们造成的变暖仍在继续。然而,情况本可能更糟。通过禁止ODSs,《蒙特利尔议定书》在2050年前意外地阻止了1°C的变暖。
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世界各国领导人围绕一项紧迫的事业团结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意中淘汰了全球变暖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萨斯喀彻温大学大气科学家苏珊·特格特迈尔(Susann Tegtmeier)表示,对全球气候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好处,“可以被视为一个非常受欢迎且非常积极的副作用。”
虽然要开始削弱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二氧化碳——还需要更多的谈判和创新,但《蒙特利尔议定书》证明了集体行动的力量,并表明应对环境问题可以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我们。
本文首次发表于 Hakai Magazine,经许可在此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