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雀还是夜猫子?关于哺乳动物活动的主流观点已过时

一项新研究表明,许多物种难以被轻易归类为夜行性或昼行性。
a raccoon looking at a camera
浣熊通常被归类为夜行性,但它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很活跃。Deposit Photos

太阳出来时,松鼠随处可见,而黄昏后老鼠则更常见。通常,前者被描述为昼行性,后者被描述为夜行性。但对于许多动物来说,这些标签都需要修订。根据一项对全球野生动物摄像头数据的最新研究,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日常活动周期并没有那么明确。许多物种的节律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并且这些节律正在发生变化,以应对人类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于2月26日《科学进展》杂志,整合了近900万条记录的观测数据,是迄今为止对哺乳动物活动时间最完整的分析之一。它颠覆了许多关于野生动物习性的普遍假设,并对保护工作产生了影响。

“你在文献中看到所有这些术语。这个物种是夜行性的,那个是昼行性的。听起来非常权威,但根据我们集体的野外经验,我们不太确定,”生态学家兼保护生物学家Kadambari Devarajan告诉《Popular Science》杂志,她作为罗德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一部分,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有传闻说,似乎存在更多的可塑性,”尤其是在应对城市化和人类发展方面。因此,Devarajan和她的合作者承担了亲自验证的艰巨任务。

核心四人团队与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汇集了来自38个国家的200个相机陷阱项目的数据。他们根据一天中的时间、物种、地点以及给定日期和地理位置的日照长度等因素组织和评估了这些数据。然后,他们查阅了先前已发表的研究,查找关于每个物种既定活动模式的提及:夜行性、昼行性、晨昏性(在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或昼夜兼性(白天和晚上都活跃)。

将观测分析与研究审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不匹配。在相机拍摄到的445个物种中,只有39%在先前已发表的研究中被准确描述。例如,常见的浣熊在科学文献中被归类为夜行性,但美洲各地数百次观测表明,浣熊在白天、夜晚和黄昏时都曾出现活动。在许多地方,这些毛茸茸的带面具的“匪徒”倾向于夜间活动,但在其他地方,它们则遍布24小时的时间段。

活动范围更广的物种倾向于表现出更多样化的模式。在一个以上项目中记录的物种中,有60%到73%表现出至少两种日常节律的迹象:白天、夜晚和黄昏活动的某种混合。任何特定种群的地理位置也有影响:动物离赤道越远,它们白天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体型较小的物种整体上倾向于更夜行性,日照时间的增加也与白天动物活动增加相关。

a long tailed mammal called a fosa walks by a wildlife camera
马达加斯加一只白天活动的狐狸;该物种被观察到有时昼行,有时夜行,有时昼夜兼性。图片来源:Erin Wampole,华盛顿州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许多动物在先前研究中被归类为晨昏性,但数据集中没有一个物种表现出研究定义的纯粹的黎明和黄昏活动模式。例如,白尾鹿通常被描述为黄昏活动的专家,但根据新的照片证据,它们在其活动范围的大部分地区更倾向于白天和夜晚活动交替进行。在一些地方,它们似乎只在白天或只在夜间活动。

最后,在人类环境影响(如栖息地丧失和城市化)更明显的地方,动物更有可能调整它们的活动时间表并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影响的增加倾向于将野生动物推向夜间活动,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条纹臭鼬、灰狐和美国豪猪——以及十几种其他哺乳动物——在高度发达的地区更有可能是夜行性的。少数动物,如常见的兔子(一种南美兔类),也表现出相反的效果——在白天变得更加活跃。所有研究结果都可以通过一个公开的在线工具详细探索。


“他们所做的事情在观测数量和测试这些典型分类的方法上都是新颖且重要的,”保护生物学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Cole Burton说,他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

Burton此前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野生动物相机陷阱研究,包括一项评估动物如何应对疫情封锁期间人类活动的研究。尽管范围较窄,他自己的工作也表明,许多哺乳动物在活动时间上是灵活的。

鉴于这项新研究,他想知道严格定义哺乳动物的活动模式是否还有意义。“也许我们应该转向更连续的理解——一个谱系——而不是试图将动物放入这些整洁的小盒子里。”Burton建议,与其用标签,不如通过时间表来更好地理解个体野生动物种群。

这个想法不仅仅是术语上的。数十年来,先前的科学研究已将这些显然过于简化的动物活动类别纳入生态学模型,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动物的生态位及其相互作用。这项新研究表明,先前理解的物种生态角色可能不再那么具体和有限。

“根据这个相机陷阱数据集,那些旧的分类常常不再成立,”Burton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人们应该意识到,特别是那些在他们的模型中使用这些特征的人。”

此外,这对野生动物本身也有影响。“许多保护研究侧重于空间分布模式,但时间组成可能同样重要,”Devarajan说。“动物何时活跃以及何时需要获取某些资源,对于保护一个物种至关重要。”

正如研究标题所示,重要的不仅是野生动物“在哪里”,还有“何时”。从火车时刻表、交通模式、垃圾收集到公园开放时间,都可能导致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或者可以通过保护的理念进行调整。更好地掌握野生动物的习性,可以使土地管理者在保护空间的同时,也为物种保留不受打扰的繁衍时间。

[ 相关:洛杉矶的山狮为了避开人类而变成了夜猫子。]

然而,首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尽管这项研究范围广泛且令人印象深刻,Devarajan和Burton都指出这项新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人员没有直接研究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而是使用开发和城市密度作为不完美的替代指标。这项研究是科学家首次尝试量化每种动物倾向,但在这样做时,他们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他们的相机陷阱数据集不完整;它没有涵盖世界上的所有地区,并且由于季风季节维护相机的困难,偏向于旱季的观测。这些差距意味着他们没有直接模拟季节变化对任何数据的影响——尽管众所周知,动物的活动会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

最后,这项研究没有提供关于这些动物活动明显变化的迹象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的见解。需要对同一物种种群在不同时间进行后续研究,以了解变化的时间模式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还是长期有害。“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是,这对它们是否有用,”Burton说。“还是代价太大了?”

“尽管哺乳动物相对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谦逊。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Burton说。“我觉得动物们正在努力适应我们以及我们如何改变了环境。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帮助它们在这些变化中取得成功,从而真正实现共存。”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en Leffer Avatar

劳伦·勒弗

撰稿人

劳伦·勒弗是一位常驻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学、技术和环境记者。她撰写了许多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气候和奇异的生物学,因为她好奇心极重。当她不写作时,她大概在徒步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