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似乎会将口语与图片联系起来

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认知基础之一是我们能够将通过感官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现象与用于指代这些现象的声音联系起来。这些声音——也就是词语——是语言的基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想知道这种能力是否是人类独有的,一项于 2 月 12 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猕猴可能拥有类似的能力。该研究发现,这些猴子能够将图片和词语联系起来,并且当它们听到不同人说出同一个词时,这种联系仍然存在。

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 Luis Lemus 告诉《Popular Science》,虽然许多动物能够将多种感官的报告理解为单一现实世界现象的各个方面——这种能力被称为跨模态对应——但形成理解词语与其主题之间关系的抽象联想的能力要少见得多。

[ 相关:通过组合尖叫声,黑猩猩似乎懂得 400 个“词” ]

Lemus 解释说,跨模态对应指的是“来自不同感官模态(例如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被]本质上视为相关或等同”。例如,他说,我们理解“蚊子的不规则嗡嗡声自然对应于昆虫杂乱飞行模式的视觉感知。”他说,这种能力“似乎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物种中。[这]表明存在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多感官整合机制。”

然而,理解“蚊子”一词指代的是那个昆虫的能力是另一种现象,被称为跨模态*联想*。这是因为,与蚊子嗡嗡的响声不同,词语“蚊子”的声音与昆虫本身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它是一个抽象的标签。Lemus 说,这意味着“视觉对象[即蚊子]与其口头标签之间的联系必须明确习得。” 

这意味着,尽管它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将蚊子与“蚊子”一词联系起来,与将蚊子与其嗡嗡声联系起来,对大脑的要求截然不同。Lemus 说,前者“取决于经验依赖性学习,而跨模态对应则反映了预先存在的感知联系”。换句话说,虽然跨模态对应可以硬连线到大脑中,但跨模态联想需要形成新的神经连接。它们需要被学习。

为了检验猕猴是否具备学习这种联想的能力,研究小组向这些动物播放了各种声音——无论是人类词语还是猴子发出的叫声——并在每个声音之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特定的图像。一旦猴子学会将每个声音与其关联的图像匹配,研究小组就会引入不同说话者发出的同一声音,以查看联想是否仍然存在。

研究报告称,事实似乎确实如此:“命中率保持很高,但变化更大,这表明[猴子]将声音视为等同,尽管并不完全相同。”有趣的是,虽然猴子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形成声音和图像之间的第一个联想,但随后的联想形成得更快。Lemus 建议,这表明猴子首先需要掌握这种联想的概念:“对猴子来说,没有任何已知的初始语境可以用来作为学习新联想的模板。例如,一个人类正在学习一门完全不同的语言。”

[ 相关:新证据表明狗可能像人一样在脑海中“描绘”物体 ]

猴子的年龄如何影响它们形成初始联想的速度,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尽管 Lemus 表示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这一点:“其中一只学会了联想任务的猴子已经是一只相当老的猴子了,当我们重新训练它时,它很难再次学会这些类别。它甚至似乎学得更慢,但我们还没有确凿的数据。”

另一个需要未来研究的领域是猴子 inability to speak words 对其学习的影响程度。Lemus 说:“人类可以用声音来赋予事物意义,这可能取决于我们发音的能力。然而,由于猴子不能说话,概念性思维可能不仅仅是视听联想。因此,为了了解如此复杂的脑过程,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多感官联想的神经基础,包括概念性思维。”

虽然对猴子发展原始语言联想能力的研究本身就引人入胜,但 Lemus 表示,它也可能对我们理解人类大脑具有潜在意义。他说:“研究猴子复杂的认知现象……对于理解大脑的思维机制很重要,[而且]它为理解和治疗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语言失语症等精神疾病开辟了道路。”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Tom Hawking Avatar

汤姆·霍金

撰稿人

汤姆·霍金是纽约市的一名作家。他撰写关于文化、政治、科学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切内容。他的作品曾发表在《纽约时报》、《卫报》、《滚石》等众多出版物上。你可以 订阅他的 Substa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