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大白鲨》将鲨鱼描绘成怪物,但也激励了一代鲨鱼科学家

鲨鱼很少咬人。以下是鲨鱼科学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75 年的电影在当时成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影片。环球影业,图片由盖蒂图片社提供

本文最初发布于The Conversation

人类对鲨鱼的恐惧根深蒂固。古代的书面作品和艺术品中就有记载,早在公元前八世纪,鲨鱼就会捕食水手

回到陆地上,关于鲨鱼袭击的传说被添油加醋并广为流传。加上偶尔——非常罕见地——鲨鱼会咬人,人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想象海上可怕的场景做好了准备。

1974 年,彼得·本奇利的畅销小说《大白鲨》将这种恐惧点燃成一股席卷全球的野火。这本书在一年内在美**售出超过 500 万册,并迅速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75 年的电影跟进,该片在当时成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影片。几乎所有观众都接受了影片及其续集中生动描绘的观点,即鲨鱼是邪恶的、报复性的生物,它们在沿海水域游弋,伺机捕食毫无戒备的沐浴者。

但《大白鲨》也激发了人们对更好地了解鲨鱼的广泛兴趣。

在此之前,鲨鱼研究主要是一个少数学术专家从事的冷门领域。由于《大白鲨》引发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鲨鱼的种类比 1974 年科学家们所知的要多得多,而且鲨鱼的行为也比研究人员预期的要有趣得多。本奇利本人也成为了鲨鱼保护和海洋保护的积极倡导者

在我自己长达 30 年的研究鲨鱼及其近亲鳐鱼和魟鱼的职业生涯中,我亲眼目睹了人们的态度不断演变,以及对了解鲨鱼的兴趣急剧扩大。以下是情况如何变化的。

闪亮登场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之前,关于鲨鱼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出海的人。1958 年,美国海军建立了国际鲨鱼袭击档案——这是世界上唯一经过科学记录的、最全面的鲨鱼袭击数据库——以减少船只沉没后海上人员的战争风险。

如今,该档案由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软骨鱼协会(一个鲨鱼研究人员的专业组织)共同管理。它致力于向公众宣传鲨鱼与人类的互动以及降低鲨鱼咬伤风险的方法。

1962 年,现代鲨鱼研究的先驱杰克·凯西启动了合作鲨鱼标记计划。这项计划至今仍在进行,它依赖于大西洋的商业渔民报告并归还他们发现的鲨鱼身上的标签,以便政府科学家可以计算出鲨鱼在被标记后移动了多远。

在《大白鲨》之后,鲨鱼研究迅速成为主流。美国软骨鱼协会成立于 1982 年。研究生们排队学习鲨鱼行为,发表的鲨鱼研究数量急剧增加

鲨鱼的野外研究与冲浪、滑翔伞和水肺潜水等极限户外运动的兴趣日益增长并行扩展。电子标签使研究人员能够实时监测鲨鱼的活动。 DNA 测序技术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食物以及种群结构。

这种兴趣也带有一种耸人听闻的一面,体现在探索频道于 1988 年推出的鲨鱼周。这个年度节目块名义上旨在教育公众了解鲨鱼生物学并反驳有关鲨鱼的负面宣传,但它是一项商业活动,利用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对鲨鱼的恐惧与渴望了解这些动物习性的紧张关系。

鲨鱼周播出了为了电视而制作的故事,这些故事聚焦于虚构的科学研究项目。它非常成功,并且至今仍然如此,尽管一些研究人员批评它是鲨鱼和鲨鱼科学信息误传的主要来源

生理、社会和遗传学见解

与鲨鱼是无意识杀手的长期观念相反,它们表现出广泛的特征和行为。例如,灯笼鲨会通过身体侧面的发光器官发出的闪光进行交流。雌性锤头鲨可以在没有雄性精子的情况下克隆出完美的自我复制品

鲨鱼拥有迄今为止在自然界发现的最敏感的电探测器——它们头部有毛孔和神经组成的网络,称为劳伦氏壶腹,以意大利科学家斯特凡诺·劳伦氏命名,他在 17 世纪首次描述了这些特征。鲨鱼利用这些网络在开阔的海洋中导航,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定向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一些鲨鱼物种,包括马科鲨和蓝鲨,会按性别和体型进行分隔。在这些物种中,不同体型的雄性和雌性群体经常形成不同的群体。这一发现表明,一些鲨鱼可能拥有社会等级制度,就像在一些灵长类动物和有蹄类哺乳动物中看到的 N。一样。

遗传学研究帮助研究人员探讨了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鲨鱼头部形状像锤子或铲子。它们还表明,鲨鱼拥有所有脊椎动物最低的突变率。这一点值得注意,因为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突变率越高,物种就越能适应环境变化。

然而,鲨鱼已经存在了 4 亿年,并经历了地球上一些最极端环境变化。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如何能在如此低的突变率下如此成功地生存下来。

佛罗里达鲨鱼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加文·奈勒(Gavin Naylor)描述了 DNA 分析如何为鲨鱼科学提供见解。

明星物种

《大白鲨》中的焦点物种大白鲨吸引了巨大的公众兴趣,尽管关于它们的许多信息仍然未知。它们可以活到 70 岁,每年都会游数千英里。北美西部的鲨鱼倾向于在加拿大和墨西哥湾之间南北迁徙;美国西海岸的大白鲨则在加利福尼亚和太平洋中部之间东西迁徙。

我们现在知道,年幼的大白鲨几乎完全以鱼类和黄貂鱼为食,直到它们长到相当于青少年大小,大约 12 英尺长时,才开始将海豹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纳入其饮食。大多数已确认的大白鲨咬人事件似乎都发生在 12 到 15 英尺长之间的鲨鱼身上。这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几乎所有大白鲨咬人的事件都是误认身份,即人类与鲨鱼捕食的海豹相似。

图表: The Conversation, CC BY-ND 出处:国际鲨鱼袭击档案 获取数据下载图片 使用 Datawrapper 创建

仍在水中

尽管《大白鲨》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但它并没有阻止冲浪者和沐浴者享受海洋。

国际鲨鱼袭击档案(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关于 1960 年代至今已确认的未受挑衅的大白鲨咬人事件的数据显示,虽然每年事件的数量非常少,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模式与越来越多的人在沿海地区进行娱乐活动相符。

自 1960 年以来,全球共有 363 起已确认的、未受挑衅的大白鲨咬人事件。其中 73 起致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23.6 万人因溺水死亡,相当于同一时期约有 1500 万溺水死亡。

换句话说,人们因溺水而死亡的可能性大约是因大白鲨咬伤而死亡的 20 万倍。事实上,冲浪者在去海滩的路上死于车祸的可能性比被鲨鱼咬死的可能性要大。

披露:加文·奈勒(Gavin Naylor)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莱恩费斯特基金会(Lenfest Foundation)的资助。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