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当动物接触到捕食者时,它为生存而做的最后努力就是完全静止不动,或者 “装死”。但之后会发生什么?科学上称为 接触后不动,一些 动物 在装死 *之后* 采取的步骤似乎非常个体化且随机。一项 于 8 月 22 日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小型昆虫的研究 发现,几乎不可能预测一只昆虫会装死多久,或者当它们觉得安全后会做什么,并且它们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反应。
动物为何装死
有些动物会完全静止不动,以欺骗捕食者,让其认为自己是已经腐烂且危险的尸体,不值得食用。有些 蛇 甚至会分泌血液和粪便,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腐烂,一点也不吸引人。 负鼠 可能是运用这种策略最著名的动物,但在 鲨鱼 遇到捕食者时 翻肚皮、家鸡等 身上也观察到了这种行为。
[相关: 这些蛇会装死、流血、排便以避免被吃掉。]
这项新研究调查了 蚁狮 幼虫(Euroleon nostras)——这是一类超过 2000 种小型毛茸茸的昆虫,以挖洞和捕食蚂蚁而闻名。这些虫子倾向于通过将自己埋入生活的环境中来寻求安全。同一团队在 2021 年的一项研究 中发现,当需要称量蚁狮幼虫时,它们在被单独处理后会完全静止不动。称量这些小虫子可能是一项真正的挑战,因为它们可能会在秤盘上移动。然而,该团队发现蚁狮幼虫 保持完全静止 的时间足够完成称量。
情境很重要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该团队观察了蚁狮如何应对感知到的捕食者。他们使用了 自动视频跟踪 技术,记录了昆虫在不同 基质——即它们生活的各种 沙子、土壤或其他材料层——上的间歇性运动。
他们发现,蚁狮在停止装死后的行为取决于可用的 逃生路径,包括更深地挖掘或将自己埋在表层。它们的醒来和逃生行为高度个体化且不可预测,其中一只蚁狮保持完全静止超过一个小时。
“我们选择调查这种所谓的‘装死’行为,并发现个体蚁狮保持静止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完全不可预测的,”该研究的合著者、英格兰布里斯托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进化生物学家 Nigel Franks 在一份 声明 中说。
它们接触后的静止是完全随机的,但在昆虫群体之间却可以广泛预测。这类似于 放射性原子 的运动方式。
“所以,就像放射性原子一样,个体何时改变状态是不可预测的,但群体模式却是完全可预测的,”Franks 说。
[相关: 雌性青蛙似乎装死以避免交配。]
该团队认为,这意味着装死被认为是一种 适应性行为。由于这种不可预测性,捕食者不知道需要等待多久,它的潜在猎物才会再次移动并变得更容易识别。蚁狮似乎已经 适应了 在感知到安全之前才移动的能力。然而,也有可能捕食者携带蚁狮时,可能会将蚁狮掉落在它无法轻易钻入的坚硬表面上,如混凝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检验这些情景。
“我们的研究可能是第一项确定动物在装死后的行为,我们发现它们做什么取决于情境。这是一种权衡,”Franks 说。“因此,我们的工作为研究那些表现出装死(thanatosis,或我们更愿意称为接触后不动)的动物群体在‘死后’的生活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