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防火实践能教会我们什么关于拯救西南部土地的知识

歷史悠久的樹木年輪記錄和乾旱數據揭示了文化燃燒習俗如何幫助了棲息地和部落。
a cross cut of a tree revealing its rings. little labels are on some of the rings
樹木年輪,例如這棵黃松的橫截面,可以揭示火災疤痕和森林的歷史信息。 Christopher Roos

近年來,美國發生了毀滅性的野火——導致健康問題、擾亂產業並迫使長期居民流離失所。儘管氣候變化加劇了全國範圍內的野火,科學家表示,美國林務局的過往政策對此負有部分責任。在 20 世紀,該機構撲滅了所有野火,甚至是一些對人類生命和基礎設施沒有即時危險的小型火災。

然而,像美國西南部這樣的生態系統需要一些火來保持健康。定期的火災可以防止森林過度生長,清除死亡的有機物質,並促進某些植物物種的生長。在過去幾十年裡,林業管理者試圖重現過去曾是這片土地主要管理者——原住民——的野火管理實踐。

其中一種做法是創造受控的“良好火”,也稱為計劃燒毀。有意燃燒土地可以幫助清除燃料,例如草和灌木,這些燃料會助長大規模破壞性野火。但科學家們想知道,在林務局的抑制政策存在之前,當火災自然發生時,這些文化燃燒習俗對生態系統到底有多大影響。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為原住民燃燒習俗對土地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

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7 日的Science Advances 上,研究了美國西南部三個不同部落的燃燒習俗,並將其與歷史上野火的規模和強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利用樹木年輪記錄發現,計劃燒毀在 1500 年至 1900 年間起到了緩衝氣候條件的作用。

[相關:我們如何通過燃燒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數據反映了美國西南部典型的氣候-火災模式:一到三年的降雨量高於平均水平,然後是一年的嚴重乾旱。降雨量使更多植被生長,然後乾旱使草變得乾燥——成為助長火勢蔓延的燃料。無論部落是否實施計劃燒毀,這種模式都會發生。但研究作者解釋說,當他們進行燃燒時,這種做法削弱了氣候聯繫,這意味著火災的發生時間和規模受濕度模式的影響較小。

“這項研究非常謹慎地選擇了研究地點、研究時間段,以及它如何看待火災-氣候關係與火災頻率、火災季節性,”研究合著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火災生態學家Christopher Guiterman 說。“這在我看來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了原住民管理的印記。”

這項研究的很大一部分是準確分析了部落如何以及何時使用火。研究中包含的三個部落——納瓦霍族、傑梅斯普韋布洛族和阿帕奇族——根據其經濟和文化條件使用火的方式不同。納瓦霍族(Diné)主要使用火來管理牧場。在他們的羊群放牧的土地上,火災發生的頻率較低。但在作為交通走廊的土地上,那裡的草長得更自由,火災發生的頻率更高。傑梅斯普韋布洛族(Hemish)的人們在園藝中使用火來清理田地並回收養分。他們還用火燃燒灌木叢,以促進長而直的再生枝條生長,這些枝條非常適合編織籃子。阿帕奇族(Ndée)使用火來操控野生植物,幫助種植煙草,並將鹿驅趕到特定區域。

[相關:如果燃燒方式正確,火災可以幫助森林儲存碳]

雖然計劃燒毀後燃燒的總面積保持不變,但燃燒斑塊的大小與沒有計劃燒毀的時期不同。與一次大規模的野火相比,可能會出現小片火災。研究的主要作者、南方衛理公會大學人類學教授 Christopher Roos 說:“許多小型、計劃性的燃燒有助於降低對我們重要的地區的氣候脆弱性,無論這些地區是圍繞著人類社區還是景觀的其他部分。”

a scientist in a white hard hat uses equipment to take data from soil in the middle of a forest
Roos 在野外收集鑽芯樣本。Michael Aiuvalasit

Roos 說,原住民的知識和專業知識在塑造這篇論文如何闡述計劃燒毀習俗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中有四位部落成員是共同作者。該團隊依靠計劃燒毀的考古證據來確定部落佔據土地的時間。但記錄並不完美。例如,Ndeé 人留下了較少的考古痕跡,但成員們說他們自古以來就居住在這片土地上。“沒有人願意接受人們在那裡不存在的說法,即使沒有考古證據,”Roos 說。“所以這不是使用和不使用的時期,也不是存在和不存在的時期。而是密集使用和輕度使用的時期。”

Roos 希望這項研究能夠為應對美國西南部日益嚴重的規模龐大野火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策略。Roos 說,這些原住民習俗已被證明對環境和人們都有積極的好處。

他說:“我不是原住民,但我會努力向決策者們表明,美國原住民數百年來一直在這些土地上管理火災。“這些美國原住民和火災的悠久歷史應該給我們帶來希望,而不是讓我們在面對氣候和野火挑戰時感到無助。”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