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历时已久,但3月4日,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 就一项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新联合国(UN)条约的措辞达成一致。这项由联合国促进、历时20余年谈判才最终达成的协议,被昵称为“ 公海条约”,是由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政府间会议(BBNJ)的代表们达成的。
地球的 海洋生物正面临来自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影响、化石燃料开采以及船只交通噪音日益加剧的 多重威胁。一项 2021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 估计,自1970年以来,生活在公海的鲨鱼和鳐鱼物种数量减少了70%以上。现在,可能的 深海矿产开采 使全球海洋未受保护的区域面临更大危险。
[相关: 美国保护的未来在于恢复,而不仅仅是保护。]
“公海条约”旨在公海——这片占世界近50%的广阔海域——建立更多海洋保护区和更多的保护措施。虽然存在监管公海的国际协议和组织,但大多数都侧重于经济活动(航运、渔业、采矿等)。环保人士表示,这些法规并不总是考虑到生物多样性,而且公海是 侵犯人权和法律有限 的地方。
海洋保护区已被证明对鱼类和人类利益都有益。一项 2022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 发现,精心设置的禁渔区,例如夏威夷面积为582,578平方英里的 帕帕哈瑙莫夸基亚海洋国家纪念区,可以帮助恢复金枪鱼和其他大型鱼类种群。
该条约还为商业活动在海洋中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定了基本准则。通常情况下,各国负责其海岸线约 200海里 以内的海底和水域,之后便是公海。目前,全球公海缺乏一个主要侧重于保护海洋生物的国际机构或协议,而这项条约旨在如果获得批准,就能改变这一现状。现在协议的措辞已经确定,各国需要正式通过该协议,然后批准条约本身。这一批准步骤通常需要立法批准。
公海是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的家园,从微小的浮游植物到巨大的蓝鲸。这里也是地球上一些最神秘的生物,如 鮟鱇鱼 和 斧头鱼 的栖息地。许多在近岸地区发现的物种,如三文鱼、海豚、海龟和金枪鱼,也将在长途迁徙中花费大量时间在 公海,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像这样的协议来将保护范围扩展到国家边界之外。
[相关: 世界各国政府达成历史性协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这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也被视为实现 30 by 30 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目标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纳入保护范围。这项协议是在 2022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 15) 上达成的。
“今天,世界齐心协力,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海洋,”美国助理国务卿(掌管海洋、国际环境与科学事务)Monica Medina 告诉《纽约时报》。“我们带着建立公海保护区、实现到2030年保护30%海洋这一宏伟目标的能力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