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污染与许多健康问题有关,从哮喘到肺部和心脏疾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空气污染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其数据显示,全球99%的人呼吸的空气中污染物水平有害。
政府法规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工具。 2 月 1 日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实施的更严格的清洁供暖政策可能比 2015 年减少了 2021 年的 23,000 例过早死亡。
[相关:尽管有疫情,煤炭和交通运输却助长了美国碳排放的激增。]
中国历来采用集中供暖策略,为城市提供从 11 月中旬到 3 月的免费或高补贴供暖。 生物质燃烧,即燃烧木材和其他植被取暖,在农村地区也经常被用于取暖。这种生物质和煤炭燃烧的结合通常与中国冬季的雾霾有关。
2013 年,中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速了集中供暖区域的使用,并鼓励转向更清洁的燃料。2016 年,煤炭仍占供暖总量的83%,但中国中央政府在次年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计划》。
[相关:为什么中国似乎离不开煤炭。]
2015 年至 2021 年间,北京、天津和 26 个周边城市(即“2+26”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了 41.3%。未实施相同供暖政策的其他华北地区下降了 13%。研究小组发现,空气质量差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从 2015 年的 169,016 例降至 2021 年的 145,460 例。
“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中国冬季清洁供暖政策在减少 PM2.5 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2+26’城市更严格的清洁供暖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降低了供暖排放对二氧化硫(SO2)的影响,”该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学大气生物地球化学家宗波·施(Zongbo Shi)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2+26’城市更严格的清洁供暖政策带来了空气质量效益。”
根据这项研究,由于大气中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评估清洁供暖政策的有效性很困难。来自天津南开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合成控制法的新方法,该方法评估了干预措施的效果。
“使用一种结合机器学习和因果推断的新颖方法,我们发现中国北方的供暖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施说。(原文链接)“然而,清洁供暖政策导致了 2015 年至 2021 年间中国大陆 PM2.5 的显著下降,并带来了显著的公共健康效益。”
根据这项研究,进一步的脱碳措施将继续有助于净化空气。
[相关:微小空气污染物可能来自不同来源,但它们都显示出相似的偏向趋势。]
“中国北方地区的清洁供暖政策不仅减少了空气污染,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为中国实现碳中和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发现供暖仍然是华北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不属于‘2+26’城市群的城市,”该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家罗伯特·埃利奥特(Robert Ellio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供暖的脱碳化应继续是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减少空气污染,还能带来显著的公共健康效益。”
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实现脱碳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设定了在2030 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 年实现碳中和。虽然它正在快速安装可再生能源,但在 2021 年仍建设了33 吉瓦的新煤电厂,并在同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0.7 亿吨煤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