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其自然历史中有一些令人惊叹的已灭绝的巨型动物。巨大的、不会飞的“雷鸟”或米希隆斯(mihirungs)曾经漫游在崎岖的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现存的最后一种米希隆斯是大约6.5英尺高的Genyornis newtoni。这些肥硕的鸟类在大约45,000年前灭绝——它们曾与人类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 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这种巨型鹅形鸟类的完整头骨。该标本在6月3日发表于《Historical Biology》期刊的研究中进行了描述。
[相关:一种已灭绝的10英尺长的巨鹰,曾用可怕的爪子抓起袋鼠。]
鹦鹉还是别的?
此前,这种米希隆斯唯一已知的头骨是1913年发现的一个严重损坏的标本。原始骨骼几乎所剩无几,因此古生物学家无法从该物种的头骨中推断出太多信息。
2019年,弗林德斯大学的一个团队在南澳大利亚内陆偏远地区卡拉邦纳湖附近发现了这些新化石。头骨化石与这只鸟身体其他部分的近乎完整的化石有关。有了这块骨骼的补充,团队确认该头骨很可能是Genyornis newtoni的。

有了这副更完整的骨架,团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该动物的生态、体型及其进化关系。他们认为它体重约为507磅——大约相当于两只半袋鼠加在一起的重量。它的头骨显示有一个巨大的脑颅和宽大的下颚。它的上喙也具有令人惊讶的形状,这使其与其近亲区分开来。
“Genyornis newtoni拥有像鹦鹉一样高大且灵活的上颚,但形状像鹅,嘴裂大,咬合力强,并且能够在其口腔顶部压碎柔软的植物和水果,”该研究的合著者、弗林德斯大学古生物学博士候选人Phoebe McInerney在一份声明中说。
一只巨大的鹅
这副保存完好的头骨的部分特征也与南美的尖叫鸟(screamers)和澳大利亚鹊鹅(Magpie goose)有一些相似之处。
“尽管Genyornis在这个类群中的确切亲缘关系一直很复杂,但有了这个新头骨,我们已经开始拼凑出这个谜题,简单地说,这个物种就是一只巨大的鹅,”McInerney说。
根据研究合著者、弗林德斯大学脊椎古生物学家Trevor Worthy的说法,这块上喙化石特别帮助他们“给这只鸟赋予了一张面孔,一张与任何其他鸟类都非常不同,但又像鹅的面孔。”

对头骨的分析也让团队更好地了解了这种史前巨型鹅的头部是如何运作的。
“骨骼的形状以及其上的结构,部分与与之相互作用的软组织有关,例如肌肉和韧带,以及它们的附着点或通道,”该研究的合著者、博士生Jacob Blokland在一份声明中说。
[相关:澳大利亚的凤头鹦鹉正在互相教授如何打开垃圾桶。]
为了适应其更偏水生的栖息地,Genyornis可能还具有一些不寻常的适应性,以保护其耳朵和喉咙免受潜入水中时涌入的水的影响。然而,这些适应性可能与其灭绝有关,因为南澳大利亚北部曾经的淡水体现在主要是盐湖,它们在那里无法生存。
团队希望对这些特殊的史前鹅的进一步研究能够加深对这些鸟类及其最终消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