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块来自晚侏罗世时期、被压扁但基本完整的海龟化石在现在的德国被发掘出来。这块“像煎饼一样平坦”的Solnhofia parsonsi标本正帮助古生物学家了解这些爬行动物是如何进化以及在更浅的海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研究结果于7月26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相关:巨大的化石暗示曾存在重达7000磅的巨型海龟。]
论文合著者、图宾根大学古生态学家Andreas Matzke在声明中表示:“化石在石灰岩层中保存得如此完好,这可以用当时的生态环境条件来解释。”
S. parsonsi生活的巴伐利亚地区,与现在该地区的面貌和感觉大不相同。大约1.5亿年前,德国南部慕尼黑附近地区是一个浅热带群岛,周围环绕着海绵礁。当像S. parsonsi这样的动物死在这些高盐度、低氧水体中时,食腐动物很难,甚至不可能啃食它们的遗骸,从而导致了像这块“海龟煎饼”这样保存完好的标本。
正如这块标本所示,该海龟的前肢和后肢相对较短,这表明它生活在近岸地区。这与今天拥有长鳍并生活在公海中的海龟不同。
论文合著者、图宾根大学古生物学家Felix Augustin在声明中表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描述Solnhofia个体四肢如此完整保存的记录。”
这块化石中也清晰地保存了该海龟的头部和背甲(上背部)。S. parsonsi拥有一个长而尖的喙,头部呈三角形,长约3.5英寸。
论文合著者、图宾根大学古生物学家Márton Rabi在声明中表示:“Solnhofia可能像一些现代海龟一样,利用它的大头来碾碎硬质食物,如带壳的无脊椎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是它唯一的食物来源。”
[相关:饥饿的绿海龟在同一个海草床进食已有约3000年。]
S. parsonsi最接近的现代近亲是菱斑龟。这种对盐分有一定耐受性的海龟,背部有菱形花纹,生活在美国东海岸的半咸水河口。
S. parsonsi并非在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发现的第一个著名化石。索伦霍芬位于纽伦堡市以南,阿尔特米尔河谷。古生物学家在这里挖出了一些最早的鸟类——始祖鸟,以及大量的翼龙和其他海洋爬行动物。该地区也被认为是中生代化石最重要的发现地之一。中生代始于约2.5亿年前,一直持续到约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