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鳟鱼容易感染病毒——而微塑料会让它们病情更严重

死亡率更高、病毒载量更大、病毒传播更广——塑料给试图抵抗常见疾病的虹鳟鱼带来了大麻烦。
将大量常见塑料与一种病毒混合会得到什么?许多死去的虹鳟鱼。摄影:Daniel Thornberg

本文最初发表于 Hakai Magazine,这是一份关于沿海生态系统中的科学与社会的在线出版物。想阅读更多此类文章,请访问 hakaimagazine.com

微塑料以多种方式 严重破坏鱼类,从进食行为到大脑发育,无所不扰。虽然这些讨厌的颗粒显然会对动物造成很多麻烦,但科学家们发现很难确切地找出它们 如何 引起如此多问题。

“我们知道,如果你让动物暴露在塑料中,那么通常我们会看到病理学,”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VIMS)的疾病生态学家 Andrew Wargo 说。“但我们真正不知道的是继发效应。”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开始改变。

在受控的实验室实验中,Wargo 和他的 VIMS 同事们已经证明了微塑料如何使虹鳟鱼更容易受到一种常见的鲑科鱼类疾病——传染性造血坏死病毒(IHNV)的侵害。其影响可能非常显著:通过让虹鳟鱼暴露在高浓度的聚苯乙烯珠或尼龙微纤维中一个月,然后使其感染 IHNV,科学家们发现,与未暴露于塑料的 IHNV 感染鱼相比,这些鱼死亡的可能性分别是前者的三到六倍。

除了增加 IHNV 的致死率外,微塑料还导致暴露的鱼类携带更高的病毒载量,并释放更多的病毒。

科学家们在实验的不同时间点采集了鱼类的组织样本,发现塑料正在损伤鱼类的鳃并引发炎症反应。这很可能使病毒更容易侵入鱼体,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有些塑料会产生一种‘预先准备’的作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环境化学家、该研究的首席作者 Meredith Evans Seeley 说。“这使得病原体能够更成功地定殖宿主。”

“了解微塑料如何增加病毒毒性的机制?这很新,”挪威科技大学的水生生态毒理学家 Bettie Cormier 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Wargo 表示,微塑料和病毒之间这种致命的协同作用在水产养殖业中尤其令人担忧。鱼类养殖场感染很容易传播,而养殖鱼类经常会遇到尼龙和聚苯乙烯等塑料,它们被用于浮标和渔网。

Cormier 补充说,野生鱼类也会遇到微塑料和病毒,因此微塑料和病原体之间类似的相互作用可能正在产生生态系统层面的影响。

“塑料和病原体无处不在,”Wargo 说。“我认为,如果我们想了解两者的影响,我们可能需要一起考虑它们。”

本文首次发表于 Hakai Magazine,经许可在此转载。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