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北半球部分地区开始下雪,但不久前,寒冷的早晨似乎还不可思议。今年夏天是欧洲和中国的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北美和亚洲第二热,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自1880年开始记录以来,地球在6月至8月期间的平均气温是第五热的。
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更好地了解极端温度对人体的影响。一项今天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期刊《循环》(Circulation)上的研究发现,暴露在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会增加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关:过去40年,城市极端高温天数已增加两倍。]
“这凸显了制定措施以帮助我们的社会减缓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迫切需求,”该研究的合著者、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和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UMMC)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员Haitham Khraisha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该团队代表了35个以上的国际研究机构,分析了40年间全球超过3200万例心血管死亡病例,发现与气候温和的日子相比,在气温最高或最低的日子里,死亡人数更多。
这些发现使用了1979年至2019年间27个国家、5大洲567个城市的数据。对“极端天气”的定义因城市而异,但在研究中定义为“最低死亡温度”(即死亡率最低的温度)的最高1%或最低1%。
他们发现,在极端高温日(巴尔的摩地区高于86°F),每1000例心血管死亡病例会额外增加2.2例死亡;而在极端寒冷日(巴尔的摩地区低于20°F),会额外增加9.1例死亡。
与其他疾病(如中风和心律失常)相比,心力衰竭患者最有可能受到极冷和极热天气的不利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在极端高温日死亡的风险比在城市最佳温度日高12%,而在极端寒冷天气下,心力衰竭死亡的风险增加了37%。此外,与研究中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相比,心力衰竭患者在极端高温日额外增加了2.6例死亡,在极端寒冷日额外增加了12.8例死亡。
“虽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温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但这可能归因于心力衰竭作为一种疾病的进行性,”Khraishah说道。“每四个心力衰竭患者中就有一人在出院后30天内再次入院,而只有20%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确诊后能存活10年。”
这项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包括南亚、中东和非洲的数据代表性不足。根据研究团队的说法,由于缺乏这些数据,极端高温的影响可能比最初测量的要大。
该研究将湿度和空气污染物纳入计算,这也可以解释气温极端地区过多的死亡人数。他们还控制了滞后效应,即温度对人类健康和气候带的延迟影响。
虽然气候变化更多地与极端高温有关,但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以在温度谱的两个极端引发极端事件。一个例子是极地涡旋的扰动,该涡旋会将极寒的空气从北极带到北半球。
该研究团队扩展了多国多城市(MCC)协作研究网络的心脏病死亡率数据库。该网络是一群流行病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气候科学家,他们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这项研究利用了迄今为止组建的最大规模的多国数据集之一,提供了极端气温与心脏病死亡率之间无可辩驳的联系,”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马里兰大学医学院院长Mark T. Gladwi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数据可以被深入挖掘,以了解更多关于健康差异和遗传易感性在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作用。”
根据Khraishah的说法,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