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大象可能是下一个加入展现出 自我驯化 迹象的物种的专属名单的动物。一项于4月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的研究发现,大象的自我驯化可能导致了它们一些高级特征的产生,例如 哀悼死者、帮助 生病或受伤的大象,甚至 在镜子中认出自己。
根据自我驯化假说,人类经历了一个“反对攻击性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诱导而非强迫的。
“自我驯化理论很难检验,”该研究的合著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进化生物学家 Limor Raviv 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因为除了人类,只有一个物种被认为是自我驯化的:倭黑猩猩。”
[相关:一款用于破案的 DNA 工具正在揭露大象盗猎者。]
Raviv 和她的同事们从20个不同的指标上比较了非洲草原象与人类和倭黑猩猩的异同。他们发现这三个物种共享一些相同的身体特征并表现出相同的习性。大象会玩耍,是群居动物,拥有 漫长的童年,并且会为 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后代“带孩子”。倭黑猩猩和人类也有这种行为。此外,野生的非洲象拥有 缩短的下颌骨,这是猫等驯化动物共有的特征。它们似乎也能克制自己不对其他个体表现出攻击性。
大象还可以相互学习。例如,它们会通过社会互动传递 吃什么 和 如何抚养后代 的知识,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是天生的。例如,蜘蛛天生就知道如何吐丝,鸟类也天生知道如何筑巢。大象还拥有 复杂多样的交流系统。它们广泛的声音音域范围从咆哮到低频隆隆声,再到喇叭声和咆哮声。肯尼亚的大象甚至对蜜蜂和人类有不同的警报叫声。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 与大象驯化相关的几个候选基因。他们比较了野生大象的基因组与261种驯化哺乳动物的研究,并列出了与驯化频繁相关的基因。在这674个被研究团队认为有很大概率从早期大象世代传递下来的基因中,有79个基因与其他物种的驯化相关。这可能表明驯化可以在哺乳动物进化树的多个分支中进化。
[相关:“僵尸基因”可能是大象极少死于癌症的原因。]
研究团队假设,大象的自我驯化可能与其庞大的体型和相对的力量有关。“这意味着大象通常不太担心为了生存而躲避或对抗其他动物,”Raviv 说。“这种‘安全的环境’可以放松对攻击性的选择压力,释放认知资源,并为探索、交流和玩耍提供更多机会。”
一些科学家仍然对自我驯化持谨慎态度,并认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检验这一假说。史密森学会的退休考古学家和驯化专家 Melinda Zeder 告诉《科学》杂志,“很高兴看到与倭黑猩猩和人类的相关性以及与攻击性降低相关的基因相似性”,但她对自我驯化这一概念本身仍持怀疑态度。她补充说,自我驯化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术语,会使问题变得模糊”,并且驯化需要“双方互动”,意味着需要一个驯化者和一个被驯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