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大脑每天都处于生存模式,评估各种危险情况。我们的大脑喜欢模式,以便尝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解读其他人和其他动物的这些模式可能具有重要的进化优势,因为能够判断一个人或动物是否即将变得具有攻击性,有时可以促使采取挽救生命的行动。
今天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虽然人类在评估人、狗和猴子之间的互动时表现“高于随机概率”(即略好于随机猜测),但我们的大脑难以预测狗和人类的攻击性行为。
来自欧洲四所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向92名参与者展示27个视频片段,试图确定人们评估这些社会情境的能力。每个片段都展示了一对人类儿童、一对狗或一对猕猴之间的非语言互动。
然后,观看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将互动分为中性(无社交互动,如两只猕猴吃苹果)、攻击性(狗争夺玩具)或玩耍性(孩子们玩捉迷藏),而另一组则预测每个片段中互动的后果。预测结果的组通过选择描述他们认为结果会是什么的三个句子之一来进行预测。
研究团队发现,参与者在识别和标记所有物种之间的互动以及预测50%至80%的互动结果方面,都表现高于随机概率水平。
然而,分类和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两个因素:所显示的物种以及互动的社会背景。
参与者评估人类互动与评估狗或猴子互动相比,并没有更好,这与研究团队在实验开始前的假设完全不同。
人类参与者在识别狗和人类的攻击性互动方面表现尤为糟糕,例如狗争夺玩具、身体僵硬地站立,或者人类儿童突然朝另一个孩子移动。
人们原本以为参与者最擅长识别“人类最好的朋友”的攻击性,因为这可以帮助人类避免被狗咬伤,但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评估对人们来说比最初预期的要困难。
[相关:古老的狼DNA被用来探究我们与狗的爱情故事从何开始。]
“我们可能倾向于假定其他人类和‘人类最好的朋友’有良好的意图,”论文合著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DogStudies研究小组的研究员Theresa Epperlein在一份声明中说。“也许这种偏见阻碍了我们识别这些物种的攻击性情境。”
这项新研究对人类如何形成评估以及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这些技能提出了疑问,但之前的研究表明,经验并不总是带来更好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社交互动常常可能是模棱两可的,并表明准确预测结果可能比对情绪情境进行分类更有优势,”DogStudies研究小组负责人、论文合著者Juliane Bräuer在一份声明中补充道。
进一步研究人类在观察互动时依赖哪些线索(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等)以及不同动物物种如何使用这些线索,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通过一些自身训练,我们是否真的能更好地预测狗何时会扑上来。
根据ASPCA的数据,在狗狗公园里需要注意的一些狗狗攻击性迹象包括:发出威胁性的低吼声、向前冲刺或朝人冲去但没有接触、露出牙齿和龇牙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