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天气是人类待在室内,与亲人依偎取暖的黄金时段。对于我们的灵长类表亲来说,依偎甚至可能有助于它们保持健康,因为寒冷的天气和社交联系似乎就像热巧克力和棉花糖一样。事实证明,寒冷天气的行为也可能改变进化的轨迹。
一项发表在 6 月 1 日《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一个物种对生活在极寒气候下的长期适应,导致了成功的社会行为的进化。生活在较冷地区的亚洲长尾猴,其社会行为发生了基因变化和适应,包括母亲的延长照顾,这增加了婴儿的存活率以及灵长类动物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相关:这些灵长类祖先对寒冷气候完全适应。]
一个由美国、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研究了叶猴和仰鼻猴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适应的。这些长尾猴家族的成员是食叶猴,它们已经存在于地球上约 1000 万年了。它们古老的祖先分散到世界各大洲,学会了生活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气候中。
“几乎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是社会性的,并且生活在群体中,”该研究的合著者、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人类学家 Paul A. Garber 在一份声明中说。“但是群体的大小和凝聚力不同。有些群体只有两三个个体,而有些群体则有高达 1000 个个体。”
根据 Garber 的说法,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后宫群居组织——一个雄性与两个或更多雌性及其后代——是亚洲长尾猴的祖先模式。雄性对其他敌对雄性不容忍,会为保护自己的地盘而战。在某些物种中,雌性会留在其出生的群体中,而在其他物种中,两个性别都会离开以加入或形成新的后宫。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更复杂的社会。一些仰鼻猴仍然形成后宫,但它们不具有领地性。“这意味着它们的群体领地可能会重叠,有时它们可能会聚集在一起觅食、休息和旅行,”Garber 说。
金丝猴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或模块化社会,多个后宫全年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而紧密的繁殖群体。该研究团队记录了一个约 400 个个体的社会,在金丝猴中,来自不同后宫的个体之间的繁殖很常见。这种后宫间的繁殖发生在大约 50% 的时间里。
该研究结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化石、行为学和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长尾猴倾向于生活在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群体中。过去六百万年的冰川期很可能促进了与寒冷相关的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激素调节相关的基因的选择。
[相关:狒狒在朋友的帮助下可以从童年创伤中恢复过来。]
中国部分地区的黑白仰鼻猴生活在海拔约 13,500 英尺(约 4115 米)的低氧地区,那里的夜间温度在最冷的夜晚可以降至零度以下。生活在极寒地区的仰鼻猴发展出了更有效的多巴胺和催产素通路。特别是催产素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神经激素,这种激素效率的提高可能会延长母猴照顾幼崽的时间。这导致了更长时间的哺乳和婴儿存活率的提高。
这些适应性变化似乎进一步加强了个体猴子之间的关系,增加了雄性之间的容忍度,并鼓励了更复杂、更大、更长远的、多层次的社会进化。强大的社会联系甚至可以帮助某些猴子肠道细菌的健康。
在未来的研究中,该团队有兴趣研究过去的基因变化和过去的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了哪些在交配和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对动物极为重要的环境压力,人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进化将走向何方的认识,”该研究的合著者、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 Cyril Grueter 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发现,即复杂的社会结构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进化过去的が气候事件,也对重建人类社会系统具有启示意义,因为人类社会系统是明确的多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