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的人工照明会对许多动物造成严重破坏,从迷惑跟随月光的海龟幼体到扰乱鸟类等自由活动的动物的睡眠模式,甚至给毛毛虫造成压力并使其过早衰老。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夜间人工照明对像毛毛虫这样的昆虫幼虫的影响。本月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适度的人工照明也会吸引更多的毛毛虫捕食者,并降低其幼虫长成蛾子的几率。蛾子属于鳞翅目,该目还包括蝴蝶和弄蝶,它们的幼虫可以作为鸟类、黄蜂和一些小型两栖动物等大型猎物的食物。
[相关:欧洲向LED的转变从太空可见。]
为了检验这一照明理论,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片森林中放置了552个由软黏土制成的逼真的毛毛虫复制品,并将它们粘在叶子上,使其看起来尽可能逼真。它们由一种模仿两种蛾子毛虫颜色和大小的绿色黏土制成:夜蛾科(钩纹蛾)和舟蛾科(舟蛾)。如果捕食者(如鸟类、其他昆虫和节肢动物)试图咬食这些假毛毛虫,它们留下的痕迹会留在软黏土上。
一些模型被放置在实验区域,这些区域安装了10至15勒克斯的LED照明,其亮度大约相当于路灯。灯在2021年6月和7月的夜间持续亮了大约七周。
在部署的552只毛毛虫模型中,回收了521只。在整个夏季夜间的研究中,近一半(249只假毛毛虫)留下了节肢动物的捕食痕迹。此外,他们发现,与没有LED照明的对照区域相比,实验区域的毛毛虫被捕食的比例高出27%。
随着夜空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灯光污染,这给鳞翅目动物带来了又一个生态问题。根据研究团队的说法,这些生物已经面临栖息地丧失、农业中使用的化学污染物、气候变化以及日益普遍的入侵物种等威胁。
[相关:“天光”正在迅速削弱我们对星星的夜间观测能力。]
这些发现对处于取食叶子以确保生长发育到下一阶段的幼虫阶段的毛毛虫尤其令人担忧。该研究的合著者兼研究生态学家Sara Kaiser告诉《康奈尔纪事报》:“当你打开门廊灯时,你会突然看到一群昆虫在门外。但当你通过增加灯光吸引那些节肢动物捕食者时,这对正在发育的幼虫会有什么影响呢?来自上层的压力——被某物吃掉的可能性。”
一些减少人工照明的简单方法包括使用智能照明控制远程管理任何外部照明,确保灯光靠近地面并有遮蔽,以及使用最低亮度的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