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刊登在 Hakai Magazine 上,这是一个关于沿海生态系统的科学与社会的在线出版物。在 hakaimagazine.com 上阅读更多此类故事。
白化发生在受压的海洋生物(最常见的是珊瑚)排出其共生藻类并变成惨白色时,通常是对海水变暖的反应。但白化不仅仅影响珊瑚。巨型蛤蜊——这种巨大的软体动物,直径可达 1.2 米,重达 225 公斤——也会白化。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白化如何扰乱这些固着生活的巨型生物有了更多了解,它们会影响从营养到繁殖的一切。
巨型蛤蜊生活在珊瑚礁上,是地球上最大的双壳类动物。与珊瑚一样,巨型蛤蜊在受到压力时会白化,这通常是对海水过热的反应。与珊瑚一样,白化的巨型蛤蜊会排出生活在其体内的藻类,称为虫黄藻。这些藻类生活在蛤蜊外套膜的软组织中,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能量,导致白化的蛤蜊能量和营养物质减少。最坏的情况下,白化可能因食物短缺而杀死巨型蛤蜊。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巨型蛤蜊的白化现象。在 1997 年和 1998 年,在一段短暂的时期内,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范围的珊瑚白化,珊瑚在至少 32 个不同的国家死亡。在南太平洋水温显著升高后,从澳大利亚大堡礁到法属波利尼西亚都观察到了白化的巨型蛤蜊。2010 年,泰国 Ko Man Nai 岛附近海域的类似水温也导致了大量死亡。
在 12 种巨型蛤蜊中,有些比其他种类更能抵抗热应激。但正如科学家们发现的那样,即使巨型蛤蜊在白化后幸存下来,其他生理功能仍然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例如,最近在菲律宾对野生蛤蜊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白化会阻碍它们的繁殖。白化会减少巨型蛤蜊产生的卵子数量,白化越严重,产生的卵子就越少。日本琉球大学的研究生、该研究的首席作者 Sherry Lyn Sayco 说:“繁殖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它们没有将这些能量用于繁殖,而是将其用于生存。”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和巨型蛤蜊专家 Mei Lin Neo(未参与该研究)表示,这项工作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如何产生“对物种寿命的‘连锁反应’”。
她表示,总的来说,我们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珊瑚的了解远比对具有相似生理特征的海洋物种了解得多。“通过了解其他共生物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每一种物种都成为指示整体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的独特指标。”
事实证明,白化的巨型蛤蜊通常比珊瑚更能应对白化。在 Ko Man Nai 岛附近,40% 的白化蛤蜊在几个月后重新着色,因为当气温再次冷却时,虫黄藻在其组织中重新繁殖。在 1997-1998 年的白化事件之后,澳大利亚 Orpheus 岛附近 6,300 只白化蛤蜊中有超过 95% 恢复了。
巨型蛤蜊似乎也适合进行补充。在菲律宾,最大的物种Tridacna gigas在 1980 年代已在该地区灭绝,但补充种群已将其带回。
Sayco 说:“蛤蜊不仅仅是任何生物。”她补充道,“我们并不是仅仅为了让它们存在而保护它们,它们有很多益处和生态系统服务,例如[促进]渔业[和]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