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双壳类动物来说,现在并非坏时机。牡蛎礁被誉为天然的防风暴屏障,我们对这些奇特小生物的基因组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一项于8月1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人类捕捞的数百种贝类物种往往更能抵抗灭绝。
[相关:“R”结尾的月份野生牡蛎最美味——原因在此。]
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人类利用约801种双壳类动物,这一数字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生产数据库中列出的81种增加了720种。该团队确定了使它们适合水产养殖的性状,如地理多样性和适应性——人类倾向于捕捞体型大、栖息于浅水区、地理分布广泛且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存的双壳类动物。
地理和气候适应性使得即使是最常用的双壳类物种,也比过去导致物种灭绝的物种更不容易灭绝。包括东部牡蛎在内的物种生活在全球各种气候中,包括广泛的温度范围,这种适应性促进了它们对某些自然灭绝驱动因素的抵抗力。然而,饥饿的人类对这些物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会使它们及其生态系统陷入危险。
“我们很幸运,我们食用的物种也往往更能抵抗灭绝,”该研究的合著者、史密森尼学会的研究地质学家 Stewart Edie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但是,人类可以在地质学的一眨眼间改变环境,我们必须可持续地管理这些物种,以便它们能在我们之后的几代人中依然存在。”
数千年来,双壳类软体动物一直在过滤海水并为人类提供食物。原住民卡鲁萨部落在佛罗里达州的埃斯特罗湾可持续捕捞了估计186亿只牡蛎,并用牡蛎壳建造了一个完整的岛屿和高30英尺的土堆。然而,对于每一次可持续的双壳类水产养殖利用,也有欧洲殖民者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捕捞的例子。这些做法导致了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加州旧金山湾以及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植物湾的牡蛎种群崩溃。
[相关:牡蛎建筑可以拯救我们的海岸线。]
“有些讽刺的是,使双壳类物种不易灭绝的性状,也使它们作为食物来源更具吸引力,即体型更大,分布范围更广,栖息在更浅的水域,”该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学的宏观生态学家 Shan Huang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因此,人类的影响可能会不成比例地移除强大的物种。通过识别这些物种并让它们获得全球认可,负责任的捕捞可以使捕捞的物种多样化,避免让牡蛎成为海洋中的渡渡鸟。”
该团队希望这些数据能够改进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决策,特别是关于哪些地区和物种特别容易灭绝的列表。他们还相信,这份新列表可能有助于识别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全面评估其当前灭绝风险的物种。
“我们希望利用这项研究的发现,识别出我们尚不了解的任何正在被捕捞的双壳类动物,”Edie 说。“要有效地管理双壳类种群,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人们正在捕捞哪些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