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人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师,但它们在树上筑巢的能力仍是研究最少的技能之一。例如,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能够巧妙地建造两种住所。这体重达 200 磅的灵长类动物白天可能会搭建简易的框架来遮阳避雨,但到了晚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夜晚休息之前,红毛猩猩会在高出树冠 65 英尺的地方编织复杂的平台。这些舒适的居所配有临时毯子、床垫衬垫、枕头,甚至还有屋顶以抵御恶劣天气。
但极度濒危的类人猿需要付出什么才能学会建造它们的庇护所呢?为了找出答案,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华威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审查了对 44 只红毛猩猩进行的为期 17 年的观察数据。根据他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结论,答案可能更多地与类人猿天生的好奇心和专注力有关,而非本能知识。
华威大学心理学家、该论文的合著者 Ani Permana 在一份声明中说:“红毛猩猩筑巢的倾向可能具有一定的先天基础,但细节和方法必须从很小的年纪开始通过社会学习获得。”

研究小组发现,红毛猩猩很快就开始表现出对筑巢的兴趣。到了六个月大时,幼崽就会“偷看”它们的母亲的技巧,并玩弄树枝、树干和树叶等筑巢材料。在一到四岁之间,幼年红毛猩猩开始练习如何建造日间巢穴,并从错误中学习。夜间筑巢的学习要到大约三岁才开始,通常需要大约五年才能掌握。
研究合著者、动物行为学家 Caroline Schuppli 补充说:“除了学习‘如何’筑巢,不成熟的红毛猩猩似乎还能学会‘知道什么’——即应该使用哪些材料。树种的选择很重要,而主要偷看母亲的幼崽更有可能选择它们的母亲使用的同一种树。”

研究小组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之一是,巢穴建造的教育并不完全依赖于母亲的能力。研究人员证实,随着红毛猩猩的成熟,它们会将导师的范围扩大到社区中的其他成员。这些榜样进一步巩固了关于使用哪些树木、哪些材料以及甚至在布置巢穴时使用哪些配件的知识。Schuppli 将这一过程比作我们自己受同伴影响的青少年发展。
她说:“就像人类青少年走自己的路一样,成熟的红毛猩猩越来越多地偷看其他红毛猩猩的筑巢行为,并开始尝试使用那些个体使用的树种。”

尽管会尝试其他筑巢技术,但研究小组指出,红毛猩猩最终倾向于回归使用它们母亲使用的相同筑巢材料,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认识到久经考验的建造策略的价值。这种跨代的一致性表明在野生红毛猩猩种群中存在共享的文化元素。然而,没有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这种重要的知识将荡然无存。
红毛猩猩的社会学习以往曾在使用工具等行为方面得到记载,但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筑巢的观察性学习。其意义重大,尤其对于理解类人猿社会知识构建的重要性。它还表明,筑巢是一种古老的进化行为,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这表明为什么我们灵长类动物需要一个舒适的地方来安顿下来,其背后存在着更古老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