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坏消息很难被忽视,因为地球正朝着第六次大灭绝时代迈进。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2022 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描绘了一幅严峻的图景,声称在短短 50 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已减少 70%。而主要的罪魁祸首?人类。
然而,根据今天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亚洲一些大型动物在与人类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正在蓬勃发展并呈增长趋势。
研究团队检查了古生物学记录,显示了亚洲 14 种最大的动物物种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并将其与它们在现代热带森林中靠近人类居住区的现存种群进行了比较。四种——老虎、亚洲象、野猪和云豹——在有人类基础设施的地区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相关:一只“灭绝”的澳大利亚老鼠在一个偏远的保护岛上蓬勃发展。]
研究作者表示,东南亚由于大型动物多样性(包括受威胁和未受威胁的物种)、极端的森林砍伐和盗猎,是研究保护威胁的理想地点。“这些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一些大型动物可以靠近人类生活并避免灭绝,”研究作者、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候选人 Zachary Amir 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些结果挑战了某些保护界内关于人类和巨型动物不兼容的说法。”
研究还表明,森林砍伐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仍然影响着一些物种,在大量树木被砍伐的地区,云豹的数量略有下降。根据联合国的说法,森林是地球上 80% 以上陆地生物的家园,而在2010 年至 2015 年间,全球损失了 330 万公顷的森林面积。这些栖息地中树木的减少意味着居住的地方减少,食物和水等关键资源也随之减少。

Amir 表示,如果大型动物不被猎杀,它们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栖息地并且靠近人类的地方生存。“以前,只有少数亚洲大型物种在靠近人类的小型栖息地中蓬勃发展的例子,尤其是在印度孟买,那里的城市公园里的豹子会捕食流浪狗,”Amir 在新闻稿中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发现更多种类的动物可以与人类和谐共处。”
该研究引用了新加坡如何通过消除盗猎和森林恢复工作来帮助桑巴鹿和野猪种群,这两种动物现在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都很常见。
[相关:报告发现,在短短 50 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 70%。]
“如果我们能在更大的森林和其他国家复制这些保护措施,我们可能会在世界各地看到积极的影响。但在此之前,人类需要振作起来,限制盗猎,”Kamir 补充道。
尽管结果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少数物种却出现了大幅下降,尤其是貘、苏门答腊犀牛、太阳熊和野牛,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盗猎和栖息地丧失。对于苏门答腊犀牛,其数量下降可能源于“有充分记载的针对犀牛角的盗猎压力以及少量雌性繁殖能力低下”,根据这项研究。
“这项工作的一个关键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地调查了该地区多种不同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趋势,”研究合著者、昆士兰大学生态级联实验室的研究员 Matthew Luskin 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目前没有两个森林拥有与数千年前相同的野生动物群落。这些结果为那些曾经被认为过于退化或离城市太近的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带来了希望。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些令人惊讶的地方探索新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