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社会的涌现复杂性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现象之一:这些微小的生物是如何形成如此复杂的社会网络的?这些网络如此微妙,以至于蚂蚁群体本身有时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或“超个体”——而个体蚂蚁是其组成部分。
本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新视野》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探讨了蚂蚁的行为如何受到社会传染的影响。社会传染是指某种行为在群体中传播并导致“群体行为”的过程。
社会传染在从蚂蚁、鱼类到鸟类和人类等各种社会性动物中都很常见。但尽管它在促进合作和集体行动方面可能是有益的,但研究指出,它造成的群体行为也可能导致“大范围恐慌和踩踏等灾难性后果”。因此,社会传染的积极强化作用在动物社会中通常会被作者所称的“反向社会传染”所抵消。
社会传染源于个体模仿其邻居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冲动,而反向社会传染则发生在个体看到邻居已经进行某项活动时,它们反而不太可能做同样的事情。这可以防止整个群体都在从事同一种活动,而不考虑该活动的效用。
正如该论文所指出的,社会传染的负面后果在蚂蚁中极为罕见,这表明反向社会传染在蚂蚁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量化反向社会传染如何调节蚂蚁的行为,研究人员检查了 12 个收获蚁群体中个体蚂蚁的活动。这些群体的大小从几十只蚂蚁到几百只不等。该实验旨在确定群体的大小如何影响工蚁的活动水平:如果蚂蚁的行为仅取决于积极的社会传染,那么在较大的群体中,预计会有更多的蚂蚁活跃,因为它们将有更多机会观察到同伴的某种行为。

研究发现,仅仅因为群体规模更大,并不意味着更多的蚂蚁表现出相同的行为。由于不同的群体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观察表明反向社会传染也在起作用。
这与人类社会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人类社会中,随着人口的增长,个体的活动水平往往会更快地增加。伴随该论文的公告以食物采集为例来说明这种差异:如果一只蚂蚁看到许多同伴在采集食物,它就会节省自己的精力去做对蚁群更有益的其他任务。然而,如果一个人看到他们的邻居都在采集食物,他们会担心自己会得不到食物——这种担忧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紧迫。

正如该论文的首席作者、新泽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副教授 Simon Garnier 在公告中所解释的,“人类的行为往往是由个人利益驱动的,但蚂蚁……倾向于将蚁群的需求置于自身需求之上。这对理解人类社会与社会性昆虫社会的组织方式之间的差异具有重大影响。”当然,这有点过于概括了,因为有很多人类社会重视集体而非个人利益,但这可能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问题,而不是行为科学问题。
无论如何,作者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关于蚂蚁群体是“超个体”的常见比喻实际上相当准确。该论文总结道:“这项工作表明,蚂蚁的适当原子单位是其群体——而不是它自身作为一个单一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