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如何应对死亡:从守夜到食人行为

生活中很少有确定的事情。死亡是其中之一(极少数例外)。除非你是一种特殊的淡水水螅奇特的 jellyfish,否则出生就意味着死亡。人类已经发展出自己复杂的应对策略来处理这种令人沮丧的生物现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一些考古发现甚至表明,人类的死亡仪式早于智人(Homo sapiens)出现,在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已灭绝的古人类中发现了埋葬和葬礼习俗的证据。那么,动物界的其他成员——非人类动物是如何理解和应对死亡的呢?


答案取决于物种、个体和具体情况。威廉玛丽学院人类学名誉教授、《动物如何哀悼》一书的作者芭芭拉·J·金说:“动物对死去的同伴或群体成员的反应多种多样。”金描述了一些令人心碎且明显的感情表达,以及一些务实且预设的反应,科学家们已经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对死亡的反应。 

演化或比较死亡学是“对非人类动物死亡和垂死进行科学研究,”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安德烈·冈萨尔维斯说。他解释说,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对动物如何理解死亡进行了推测——但正式研究一直很有限。随着这门年轻学科的出现,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每一次新的死亡学观察都为我们自身的行为可能源自何处提供了线索,并引发了新的问题。 

White sheep, ewe sniffing at her dead lamb in meadow in spring. (Photo by: Arterr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一只母绵羊嗅着它死去的羔羊。图片来源:Arterr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不愿放手

伦敦大学学院演化人类学副教授阿莱西亚·卡特在纳米比亚的同一个野外考察点研究狒狒多年。她和她的同事们在那里反复目睹了母狒狒携带死去的幼崽尸体的事件。起初,她并不觉得这种行为令人惊讶。“这很正常,”她说——直到她观察到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携带了一只死去的孤儿幼崽。“我真的不明白,一个与这个幼崽没有感情联系的个体,会为什么原因要去携带它。”于是,她开始仔细观察。 

在她的研究中,她发现这种“携带幼崽尸体”的行为在灵长类动物中非常普遍。“只有少数几个物种没有报告过这种情况,”而且通常有明显的生理原因,她说,比如狐猴,它们并不擅长携带幼崽,因为它们活着的幼崽自己就能很好地抓牢。 

根据卡特联合撰写的一项2021年的研究,携带尸体在类人猿和大型灵长类动物中最普遍,而且通常发生在幼崽非暴力死亡(如因病死亡)的情况下。携带时间的长度因物种、幼崽的年龄和其他因素而异,但在某些情况下,黑猩猩会携带死去的幼崽超过100天。而且这不仅仅是灵长类动物。携带幼崽尸体的情况也已经在大象澳洲野狗,甚至鲸类动物中被记录下来——例如,在2018年,一只虎鲸妈妈在近1000英里的海域中抱着死去的幼崽长达17天。

目前还不清楚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尽管有一些理论。一种观点认为,动物父母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后代已经死亡。然而,金和卡特都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可能。金解释说,搬运尸体通常需要相当大的力气,这远远超出了正常情况,所以这种行为并不是常规活动的延续。此外,卡特补充说,母亲似乎“很快”就会“用不同于对待活着的幼崽的方式对待尸体”。

在卡特看来,携带幼崽尸体很可能是母子之间紧密联系的结果。她说,一旦建立了这种依恋,“就很难打破”,并且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或认知的反应,促使母亲将死去的后代也留在身边。在金看来,解释各不相同,但在尸体携带构成重大行为转变的情况下,这可能归结为一些熟悉的情感。金说:“悲伤不仅仅是人类独有的——喜悦、悲伤或恐惧也是如此。”一只携带死去的后代的母亲可能只是在悲伤。“我们人类被其他有思想和情感的物种包围着,”这应该促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如何对待动物及其栖息地。 

然而,紧密的联系或母性悲伤都不能解释那个被群体携带的孤儿狒狒。“观察性研究只能带我们走到这一步,”卡特说,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我们正处于这个领域的开端,”她补充道。 

守护、照料和守灵 

携带尸体并不是动物表现出的唯一似乎带有情感的行为。在许多物种中,动物会长时间地停留在熟悉的尸体附近,甚至会阻止潜在的食腐动物靠近,这是一种动物界的守灵仪式。“有时幸存的群体成员会不遗余力地保护尸体,”金说。 

长颈鹿妈妈已被记录在死去的后代身边或上方站立数天。野猪,一种遍布美洲的猪科群居动物,曾被拍下照片显示在一名成员死亡10天后,会拜访和保护其尸体。它们会驱赶郊狼,还会时不时地蹭蹭和推搡它们倒下的同伴的身体。研究人员还目睹过黑猩猩为尸体梳理毛发,甚至清洁尸体的牙齿。 

Distressed African Elephants mourning a dead family member with trunks extended
悲伤的大象哀悼死去的家庭成员。图片来源:E+ via Getty Images

非洲象以其“葬礼”而闻名,有记录显示,许多个体,即使与死者无关,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拜访尸体。冈萨尔维斯说,在某些情况下,大象甚至会埋葬它们的死者,“但这些报道非常罕见”——他驳斥了大象的死亡反应符合人类进行的正式仪式的标准。

除了哺乳动物,一些鸟类——尤其是那些发展出长期羁绊的鸟类——也以与同伴的尸体待在一起而闻名。传闻证据表明,鸭子会花时间在死去的配偶身边,甚至趴在它们身上。金讲述了动物收容所里两只被救助的鸭子的故事,它们是“多年的好友”,关系非常密切。她说,当其中一只死后,幸存者“把自己搭在”尸体上,后来变得社交退缩。 

处理尸体

虽然有大量证据表明许多类型的动物确实对亲属的死亡有情感(甚至压力荷尔蒙)反应,但这并非所有物种都如此。在一些动物身上,对死亡的反应更加实际。 

Adult Trap-jaw Ant of the Genus Odontomachus carrying a dead ant of the same species
一只蚂蚁搬运着一只同物种的死蚂蚁。图片来源:Deposit Photos。

像蚂蚁、白蚁和蜜蜂这样的社会性昆虫在遇到死亡时会迅速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蜂巢或蚁巢的成员会迅速将尸体与群体隔离,方法是将其移走、掩埋,或在某些情况下将其吃掉。冈萨尔维斯说,同样生活在母系氏族中的裸鼹鼠也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将尸体留在密封的“垃圾堆”中。 

在这些情况下,科学家们推测这种“清洁”行为有助于保护群体免受潜在疾病的侵害——清理蜂群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蚂蚁和白蚁进行的实验表明,气味是这种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死去的昆虫会散发出一种化学物质,触发幸存者采取行动。事实上,卡特说,喷洒了这些死亡气味的活体昆虫会被当作尸体一样对待,并被移出群体。 

好奇心害死猫

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死亡似乎对某些物种来说是一种学习经历。鸦科鸟类,包括松鸦、渡鸦和乌鸦,会发出警报叫声,然后聚集在同伴的尸体周围,形成“嘈杂的聚集”,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尽管有时被描述为“葬礼”,但研究人员推测,这些互动的目的是为了收集信息和自卫,而不是哀悼,卡特说。鸟类可能在寻找并赶走捕食者,或确定危险的来源以便自己避开。一项对乌鸦的fMRI研究表明,在接触到死去的同种动物时,这些鸟类在大脑与高级决策相关的区域表现出活动增强。 

其他物种在面对死亡时,似乎也表现出兴趣——但不一定是悲伤。一项相机陷阱研究记录了活着的袋熊在数月内多次拜访和检查尸体。 

暴力反应

当然,有些动物行为对我们人类来说比其他行为更难以接受。许多动物被发现在死体上交配,这种行为被称为近亲性行为或食尸行为。科学家们在各种群体中观察到这种反应,包括青蛙、蜥蜴、乌鸦、企鹅、海豹、海豚、猕猴和昆虫。 

食尸行为在动物中也很常见——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是近亲的动物。黑猩猩被观察到吃掉死去的亲属的尸体。在幼崽死亡的情况下,母亲有时会摄入尸体的部分。尽管这种罕见的反应似乎与更常见的携带死去的幼崽的悲伤反应形成对比,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动物不共享我们人类的禁忌,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了这些行为。 

有时,尚不清楚动物是在哀悼,计划食尸,还是两者兼有。熊和狼等捕食者和食腐动物经常将捕获的猎物尸体缓存起来——将肉藏起来以后食用。冈萨尔维斯指出,这两种动物也被记录下埋葬死去的幼崽的尸体(在不同案例中)。他说:“当食肉动物遇到死去的同种动物时,[它们]可能会将其埋葬,因为气味会触发它们的缓存反应。”然而,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种行为可能等同于哀悼。 

更令人困惑的是,攻击性也会与其他类型的行为混合在一起,卡特说。对黑猩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至少有一个案例,黑猩猩间歇性地殴打、攻击、梳理和检查一只死去的成年雌性黑猩猩的尸体。一种解释这种杂乱无章的反应的原因是,它们只是对一个看起来像黑猩猩但行为像无生命物体的存在感到震惊或不安,她解释说。也许,“这只是让它们害怕,”卡特说。 

无法解释和未知

许多动物对死亡的反应并不容易归类、描述或检测。而且,我们自身的假设常常会阻碍真正的理解。还记得那些绕着死猫打转而成为网络迷因的火鸡吗?尽管这看起来像某种复杂的仪式,但它很可能是对感知到的威胁产生的恐惧驱动反应出了点问题。  

人类倾向于在动物身上看到自己,无证地拟人化。相反,金说,科学家们倾向于过度纠正这种习惯,错误地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上都是独特的。这两种方法都不准确。但以开放的心态进行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能会为持续的死亡之谜提供线索。 

“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冈萨尔维斯说。例如,目前还不清楚哪些物种(如果有的话)具有死亡及其永久性的概念——也不知道动物在许多情况下是如何识别死亡的。“人类通常认为生与死的界限非常分明,”冈萨尔维斯说。“对于其他动物来说,这可能更像是一种模糊的、宽泛的笔触,睡眠或受伤等状态被交织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Lauren Leffer Avatar

劳伦·勒弗

撰稿人

劳伦·勒弗是一位常驻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学、技术和环境记者。她撰写了许多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气候和奇异的生物学,因为她好奇心极重。当她不写作时,她大概在徒步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