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小的失误几乎将世界推向核战争

节选:末日

以下是节选自 Bryan Walsh 的著作《末日:世界末日简报》(End Times: A Brief Guid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在美国国防体系中,如果存在重要的职位,威廉·佩里很可能都担任过。他在 20 世纪 60 年代曾担任电子情报方面的文职专家,曾任国防部负责研究和工程的副部长,并于 1994 年至 1997 年担任比尔·克林顿总统的国防部长,结束了他的政府服务生涯。他曾担任加州大学管理委员会委员,负责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被研发。目前,他还是《原子科学家公报》的负责人。即使已 91 岁高龄,他的声音依然充满权威,他的话语在世界各国的首都都备受关注。

然而,佩里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亲眼目睹我们离核毁灭有多近的美国政治家之一。他认识到,核战争的真正威胁并非来自军事竞争,而是源于简单的误解和技术错误可能如何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危险的并非是核战争本身——而是核武器,是数千兆吨的爆炸力被置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使得任何错误都无法挽回。

1962 年秋,佩里在旧金山湾区担任斯潘尼亚电子防御实验室的所长。当年 10 月的一天,佩里接到中情局一位朋友的电话,请他立即飞往华盛顿进行咨询。就这样,佩里卷入了后来被称为“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在华盛顿,佩里仔细研究了古巴苏联导弹阵地的侦察照片,并为肯尼迪总统及其幕僚撰写了技术报告。随着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对峙日益紧张——肯尼迪实施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并考虑在苏联不撤走导弹的情况下入侵古巴——佩里坚信每一天都将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且情况比他知道的还要糟糕。“肯尼迪认为核战争的几率有三分之一,”佩里告诉我。“在我看来,至少有这么大,因为存在他甚至不知道的、可能导致战争爆发的因素。”

那一年,人类在现代史上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灭绝。1962 年 10 月 27 日,作为美国对古巴海上封锁的一部分,美国驱逐舰和航空母舰“兰道夫”号(USS *Randolph*)成功地围堵了苏联潜艇“B-59”号。美国军舰开始在潜艇周围投掷小型深水炸弹——水下爆炸装置。美国指挥官并非试图击沉潜艇,而是为了迫使其浮出水面,他们已将此意图告知了莫斯科的苏联军方领导人。

美国人不知道的是,潜艇已经与莫斯科失联数日。当深水炸弹开始在潜艇周围爆炸时,船员完全有理由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疲惫不堪的瓦伦丁·萨维茨基舰长下令准备发射潜艇的核鱼雷。成功命中“兰道夫”号将使航空母舰化为乌有,进而触发美国的全面核报复计划。数千枚美国核弹头将飞往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目的地。苏联将做出回应,最坏的情况将会发生。

end times bryan walsh
一段充满希望但又奇特的旅程,探索文明最黑暗的噩梦。”
查看

在苏联潜艇上发射核武器的决定必须由三名军官授权。政治副官伊万·马斯连尼科夫同意了。但萨维茨基的副手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拒绝了。他劝说萨维茨基将潜艇带到水面,在那里,一艘美国驱逐舰最终允许潜艇返回俄罗斯。同一天,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致信白宫,提议苏联拆除在古巴的导弹,以换取美国从与苏联接壤的北约盟国土耳其撤走中程弹道导弹。经过一天的审议,肯尼迪接受了这项提议,尽管土耳其的导弹几个月后才被移走,以避免给人以“以牙还牙”的印象。危机——至少是这次危机——结束了。

古巴导弹危机只是众多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意外事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次。威廉·佩里本人在 1979 年国防部任职期间就经历过一次,当时他半夜被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警卫唤醒,对方称监测显示有两百枚苏联洲际弹道导弹(ICBMs)正飞往美国。结果是一次计算机错误。不到一年后,即 1980 年 6 月 3 日,军用计算机显示数千枚苏联导弹正飞向美国。时任国家安全顾问的兹比格涅夫·布热津奇斯基正要建议进行反击,但最后一刻被告知,警报是由一个价值仅 46 美分的故障计算机芯片生成的。

也许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世界最接近核战争的时刻是 1983 年 9 月 26 日,据报道有数枚洲际弹道导弹从美国发射。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罗夫中校当晚值班,他的任务很明确:记录导弹发射并将报告提交给苏联军事和政治指挥部。洲际弹道导弹需要半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意味着佩特罗夫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来确认这次明显的袭击,以便苏联能够进行反击。然而,佩特罗夫判断美国不太可能只用几枚导弹就发动首次打击,于是他报告系统出现故障。然后他等待着。“23 分钟后,我意识到什么都没发生,”佩特罗夫在 2013 年告诉 BBC。“如果真有袭击,我早就知道了。这真是太好了。”

佩特罗夫也在未来人类研究所(FHI)拥有以他命名的房间。尼克·博斯特罗姆曾评价佩特罗夫和阿尔希波夫说:“他们可能拯救的生命比我们邮票上歌颂的多数政治家还要多。”这几乎肯定是事实。但使佩特罗夫和阿尔希波夫的英勇行为成为必要——也使冷战期间的许多惊险时刻如此危险——的因素,内在于核威慑的本质。

在冷战期间,乃至今天,核大国都奉行“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政策,这意味着双方都不敢发动攻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会遭到报复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非常有效——对核战争的恐惧使冷战没有演变成热战,20 世纪后半叶比前半叶暴力程度大大降低。但核武强制和平的附带效应是,它对整个物种造成了生存风险。每年、每天、每时每刻,全球性的灾难都可能在一按按钮之间降临。肯尼迪总统在 1961 年对联合国说:“今天,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位居民都必须思考,这个星球可能不再宜居的那一天。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活在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阴影下,它悬挂在最细的丝线上,随时可能因意外、误判或疯狂而被斩断。”我们至今仍然活在那把剑的阴影下。

节选自 Bryan Walsh 的著作《末日》。版权所有 © 2019 Hachette Book Group。经许可转载。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