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草原田鼠生活十分艰辛。它们在中西部美国和加拿大的干旱多风的草原上圈地为王,啃食种子和昆虫,并在地下隧道网络中紧张地穿梭。寒冷的冬季(它们不冬眠)和种类繁多的捕食者让它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死亡风险。然而,尽管生活充满了压力和悲伤,草原田鼠却在朋友的帮助下继续生存。埃默里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发现,这些小小的田鼠会安慰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同类,这证明了人类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并非唯一能够识别并帮助有需要者的物种。他们的研究结果于今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在埃默里大学的Yerkes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让田鼠接触其他焦虑的个体,并观察它们的反应。草原田鼠是高度社会化且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它们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并形成深厚的家庭纽带。因此,研究中使用的所有田鼠都被暴露在与它们亲近的焦虑个体面前。它们的反应是统一的。田鼠不仅会触摸和梳理它们焦躁不安的伴侣——这些行为通常与安慰有关——而且它们自己也会变得焦虑和恐惧,从而模仿它们受困伴侣的身体状态。尤其是这种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它表明一种共情机制正在驱动这种安慰反应。
随后,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定位出这些田鼠大脑中驱动共情行为的区域:前扣带皮层,这与人类的前扣带皮层是相同的。催产素,一种以促进人类母性关怀和社会联系而闻名的脑化学物质,也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被注射了催产素拮抗剂的田鼠在遇到受困的亲属时,没有表现出共情的身体反应。
直到现在,安慰行为只在相对大型哺乳动物身上被观察到——包括猿、大象、狗和一些大型鸟类。然而,这项研究首次表明,像啮齿动物这样的小型动物也能够表现出共情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确保它们的后代生存,更是为了实际帮助周围有需要的人。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该研究的首席作者James Burkett表示:“安慰行为可能比之前认为的出现在更多的动物物种中。”
而共同作者、同样是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Larry Young认为,那些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行为,最终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在没有复杂认知能力的动物身上显现出来。他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动物像我们一样体验共情,但共情和安慰的基本基础可能比人们一度认为的更多地存在于其他物种中。”
然而,这些行为如何在某些物种中进化和发展,而在其他物种中则不然,这一点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未知。草原田鼠的一个近亲——田鼠,生活独居且不固定伴侣,对受困个体根本不表现出任何爱意或安慰。而草原田鼠则与同一个伴侣过着一生的伴侣生活,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甚至与其他非亲属个体建立深厚的社会联系。在一个紧密的群体中,一个受困扰的个体可能会导致整个群体功能失调(正如许多人类可能会通过个人经历来证实的那样)。安慰它们不仅是有益的,而且对所有个体都是必要的。
了解小田鼠如何关怀彼此也可能对人类有益。虽然其他虽然高度聪明的动物也被观察到安慰朋友和家人,但这是第一次在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简单却意义深远。科学家们现在更具体地了解了大脑如何通过使用化学物质催产素来驱动安慰反应——这被认为是人类相同的过程。Young说:“检测和应对他人的痛苦常常在精神疾病中受损,例如自闭症和精神病。我们现在有了一种方法来理解这些疾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可能如何使用催产素来更好地治疗它们。”也许,这些小小的啮齿动物照料者最终也能安慰需要帮助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