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在乌克兰东部坠毁。机上298人,包括15名机组人员和283名乘客,全部遇难。客机当时在约30,000英尺的巡航高度飞行。关于坠机确切原因的初步报道不一,但当天就有证据表明,一架俄罗斯制造的“山毛榉”地对空导弹击毁了这架客机,并引起了怀疑。
今天,荷兰主导的调查确认,一架来自俄罗斯的“山毛榉”防空导弹击落了MH-17航班。
这一结果来之不易。2014年9月,荷兰主导的初步调查就指向了袭击。当时俄罗斯媒体提出的各种理论,包括一架乌克兰反坦克飞机击落了客机,都被轻易质疑,后来被俄罗斯自身提供的证据所驳斥。
2015年10月,荷兰主导的调查确认,击落MH-17的是一枚地对空导弹,他们通过飞机上的撞击痕迹和残留的弹片碎片类型,辨认出了武器。2016年2月,开源调查组织Bellingcat确认,俄罗斯第53防空导弹旅的士兵和车辆出现在乌克兰东部,接近可能发射致命导弹的地点。
使调查复杂化的部分原因在于导弹本身的背景。在乌克兰的“广场革命”推翻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后,俄罗斯军队控制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东部,特别是顿涅茨克市周围的亲俄分离主义分子拿起武器,与乌克兰新政府作战,并且俄罗斯士兵被目击到与分离主义分子并肩作战,参与了这场新的内战。这场内战爆发才几个月,一架航班就被导弹击落。
调查接下来的步骤可能同样充满政治争议。追溯导弹及其发射器从俄罗斯出发,经过乌克兰到达发射地点,再返回,这是一回事。而识别涉事的具体士兵和军官,并试图追查具体的袭击者,将其绳之以可能发生的战争罪,则是另一回事。
正如预料的那样,俄罗斯否认调查的指控。正如《卫报》指出的那样
这些论点并不令人信服。如果导弹来自俄罗斯,并且由俄罗斯士兵操作,那么分离主义分子没有导弹并不说明什么。如果调查纯粹是政治性的,那么必定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指向另一名罪犯。
在没有可行反证的情况下,调查的结论似乎是可靠的。为了让案件更容易被理解,调查人员发布了一系列视频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其中一个视频详细介绍了法医工作,另一个则详细追踪了“山毛榉”导弹发射器进入乌克兰的路线,还有一个视频(如下)详细介绍了该武器系统本身。
鉴于国际法的挑战以及一个国家保护其军队成员免受起诉的既得利益,可能没有人会因其在发射“山毛榉”导弹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受到审判。这是一个微小的慰藉,但至少这项调查指出了那个七月早晨所发生事件的真相,几乎可以肯定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