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恐龙拥有不少不卫生的习惯——无论什么物种,大部分身体都可能变得相当污秽。但头皮屑?这倒是没人真正预料到。
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新研究,展示了发现距今约1.25亿年前的恐龙头皮屑化石。这些发现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关于“海飞丝”的糟糕笑话,实际上也解释了恐龙如何完成一项近乎普遍的生理功能:蜕皮。
“可能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恐龙是如何蜕皮的,”布里斯托大学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教授、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迈克·本顿说。新的发现“告诉我们,恐龙就像鸟类一样,以小鳞片的形式蜕皮。”
这些发现源于对中国白垩纪时期羽毛的分析,这些羽毛来自三种不同的恐龙(伤齿龙、北票龙和中国龙)以及早期鸟类“孔子鸟”。本顿和他的同事们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研究这些标本,而皮肤鳞片的特征描述是他们最新的里程碑。
所有动物都会换羽或脱落旧的皮肤、羽毛和毛发,以便它们能够生长得更大,并以崭新的外部组织来应对环境挑战。在新的发现之前,人们对恐龙皮肤如何工作以及这些强大的野兽如何蜕皮的理解十分缺乏。最普遍的理论是,恐龙像它们现今最亲近的亲戚(鸟类和鳄鱼)一样,是分块蜕皮的。蛇和一些蜥蜴采用的整片脱皮技术,对恐龙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些物种与恐龙的亲缘关系较远。
但在团队使用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工作时,研究人员不断发现羽毛上散布着奇怪的白色斑块。经过进一步使用离子束显微镜(它揭示了鳞片的内部结构)的调查,团队识别出这些斑点是角质细胞:由角蛋白扭曲的纤维组成的坚韧细胞,存在于现代鸟类以及人类的头皮屑中。
“我们在科学论文中避免使用‘头皮屑’这个词,因为它通常是用来描述人类头发间的皮肤碎屑,”本顿说。“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夹在化石鸟类和恐龙的羽毛轴之间。它们是微小的表皮鳞片,尺寸为1到2毫米。”该团队认为,头皮屑可能在中侏罗纪时期出现,当时出现了大量新的有羽恐龙物种。
除了恐龙显然不适合穿黑色衣服而没有好好清理头部之外,化石皮肤结构的细节还表明,所研究的物种“是温血动物,但不如现代鸟类那样恒温,”本顿说。飞行会产生大量的代谢热量,而现代鸟类利用皮肤脱落来促进蒸发冷却。相比之下,恐龙的角质细胞排列更紧密,不易脱落,因此通过这种机制进行散热的能力更为有限。这表明这些恐龙在飞行时产生的热量可能较低,如果它们能够飞行的话。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比较生物学研究员丹尼·巴塔(未参与此项研究)称这项发现“具有开创性,特别是因为我们以前从未如此清晰地了解过有羽恐龙的皮肤。”
“这项研究证实了非鸟类恐龙和鸟类之间又一个共同特征,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些相似性出现在解剖学的绝大部分区域,一直到微观结构层面,”巴塔说。
展望未来,本顿和他的团队希望将他们对羽毛和皮肤的研究扩展到其他恐龙标本,并了解这些特征的普遍性,特别是对于与现代鸟类亲缘关系更近的物种。但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这篇论文只是关于恐龙糟糕卫生习惯的新研究领域的开端——而且研究结果能被引入到第三部《侏罗纪世界》电影中。别装了,你绝对会付钱去看克里斯·帕拉特和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与霸王龙的体味搏斗1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