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从新视野号探测器掠过冥王星传回的数据越来越多,我们对遥远行星表面了解不断加深,而我们自己星球的许多奥秘仍隐藏在海洋深处等待被发掘。
发表在《地质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描述了我们首次对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底沉积物成分进行的全面数字化测绘。这个交互式地图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底,还能帮助预测海洋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科研船收集的约14,500份海洋沉积物样本,绘制了海底地图。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出了十三大类海洋沉积物,如粉砂、粘土和硅藻泥,使得这张地图看起来就像是直接从小学壁画上搬下来的。这张地图填补了海面变化与海底变化之间的联系。这些不同沉积物分布的模式,不仅能让研究人员了解过去的环境活动,还能让他们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
研究的主要作者Adriana Dutkiewicz在新闻稿中说:“深海海底是一个巨大的墓场,其中大部分是由一种叫做浮游植物的微小海洋生物的残骸组成的。这些残骸的成分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海洋过去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
还有其他详细地图,它们利用卫星数据可视化海底地形,以及像GeoMapApp这样的项目,汇集了多波束测深数据,同样创建了海底地形的数字地图,包括物理海洋学和海床成分。然而,Dutkiewicz的新海底地图是第一个基于近半个世纪沉积物数据绘制的数字地图。根据该研究,许多过去的海底沉积物地图自20世纪70年代的手绘地图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海底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的想象。
这张新地图显示,全球海底的碳酸盐沉积物和粘土增加了30%。它还显示,一种特殊的浮游植物——硅藻(它们产生了我们呼吸的氧气的四分之一)的死亡残骸,几乎完全独立于硅藻爆发(由于有利条件导致浮游植物数量激增和骤减)而堆积在海底。许多新发现的变化都集中在澳大利亚周围的海底。
Adriana Dutkiewicz说:“旧地图显示澳大利亚周围的南大洋大部分被从大陆吹来的粘土覆盖,而我们的地图显示这个区域实际上是微体化石残骸复杂的斑驳地带。南大洋的生命力比之前认为的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