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我们能够理解别人对我们看到的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事物基本属性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争论某物是美还是丑,但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个人认为同一个物体是球体,而另一个人却认为它是立方体。
视觉感知过程是一个最佳猜测的过程。当我们看东西时,大脑会利用视觉线索——传递信息的感官信号——来帮助判断那是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非感官信息的简单反映,而是对它的一种解读。
除了颜色和运动,深度感知对于我们视觉感知事物至关重要。深度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相对于我们的位置。我们需要理解深度才能在环境中移动并与物体互动。想象一下,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形状,就去拿它;或者如果你无法准确感知汽车的距离,就去过马路。
为了感知深度,人类和动物依赖于大脑的许多过程和视觉线索。其中一个线索是阴影信息:我们可以仅通过解读物体表面的明暗模式来感知深度,而无需参考任何其他信息。
为了从阴影模式中感知深度,我们必须知道或假定照亮物体的光源位置。默认情况下,如果光源不明显,我们会假设光源来自物体的上方。

看看右边的图片。左边的球体很可能看起来是凸起的(向外突出)。这是因为它顶部较亮,这反映了在上方光源下,一个凸起物体产生的明暗图案。右边的球体通常看起来是凹陷的(向内收缩),因为它顶部较暗。同样,如果有一个上方光源,一个凹陷的物体顶部会更暗,因为物体朝上的部分会接收到光线,而朝下的部分会被遮挡。
“光来自上方”的假设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我们是在一个有上方光源——太阳——的世界中进化的。然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不那么直观的结论,那就是光被假定起源于空间的左上方。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在实验室里,如果凸起球体从左上方照明,人们通常会更快地从一组凹陷球体中检测到它,并且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左侧照明的物体归类为凸起。
测量大脑电活动的实验也发现,左侧照明的物体比其他方向照明的物体识别得更快。下图展示了这一点。上下两行的圆圈中,都有一个与其他圆圈不同——一个异常值。顶行的异常值是从左上方照明的,它应该从其他具有完全相反阴影模式的圆圈中“跳出来”。底行的圆圈也有相反的阴影模式,但异常值更难检测,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左上方”的预期。

然而,与“光来自上方”的假设一样,“光来自左上方”的偏见存在于潜意识之外。而且并非每个人都经历过。例如,那些从右往左阅读的人(如阿拉伯语或希伯来语读者)有时会表现出右偏或比从左往右阅读的人更小的左偏。有趣的是,最近右顶叶皮层中风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右偏的光源偏好。这可能表明,负责感知物理环境和整合来自身体感觉(如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大脑右顶叶皮层,通常负责将视觉注意力定向到空间的左侧,因为该区域的正常功能受损会使注意力转向右侧。

一个人的文化或大脑变化会导致感知上的主观差异,这意味着有些人会在某些图像中感知到凹陷,而另一些人会感知到凸起。右边的蜂窝状图案图像是我们用来实验性地研究一个人如何从阴影感知深度的例子。有些人会感知中心六边形为凸起,而另一些人(通常是那些有左偏的人)会感知为凹陷。
我们都认为别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们一样,即使他们的印象可能与我们不同。很难想象有些人对三维深度的感知与我们不同。但如果连我们对物体是凸起还是凹陷这样基本事物的感知在不同的人和群体之间都不可靠地相同,我们又如何开始评判主观体验呢?视觉感知中的偏见可能解释了一些审美判断上的差异,但如果我们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截然相反的感知,最终,这或许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增进我们对人类认知的理解。
Beverley Pickard-Jones是班戈大学的博士研究员。本文最初发表在The Convers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