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夏天,我飞往法国,为《PopSci》报道勒芒24小时耐力赛。恰巧,我刚从机场抵达就直接去了赛道,参加了第一天的练习赛。练习赛于午夜结束,之后我得想办法找到我的酒店,酒店离赛道大约60公里。
在正常情况下,沿着蜿蜒起伏的法国乡村小路行驶一个小时,本应是一段惬意的旅程。但当时,天漆黑一片,还下着小雨,我必须应对一辆陌生的租赁车以及极其复杂的路线指示,这些指示把我带过了几个村庄和至少九个环岛。我正加速爬上一个缓坡时,突然间,路似乎消失了,我除了眼前一片漆黑、仿佛要把我吞噬的虚空什么也看不见。我瞬间感到一阵纯粹的、毫不掩饰的恐惧,直到我的车头灯照亮了一个反光标志,我才意识到前方道路即将越过山顶并向右转弯。那天晚上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几次,每次都差点让我心脏病发作。
第二天早上,我天亮时开车返回勒芒,才意识到这条路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这让我开始思考车头灯,它是那些你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直到你意识到你的生命依赖于它们。
早期汽车的许多配置都是直接从之前的马车上沿用下来的。第一批汽车配备的是装有蜡烛的灯。这些灯在夜间能照亮车身,但提供的有用光线不多,而且一旦汽车速度加快,显然就不够用了。接着出现了油灯,但很快就被乙炔灯取代。1904年,卡尔·费舍尔(Carl Fisher)和詹姆斯·艾莉森(James Allison)创立了Prest-O-Lite公司,其发出嘶嘶声的乙炔装置——安装在反射光束的抛物面镜前——很快便主导了新兴的汽车行业。(他们赚取的部分巨额财富被用来建造印第安纳波利斯赛车场。)但乙炔灯既脏又臭,更不用说还容易爆炸。(这个瑞典视频展示了自行车灯的实际效果:)
因此,在1912年,凯迪拉克推出了一款由德尔科(Delco)开发的开创性电气系统驱动的电头灯。自此以后,电头灯就一直是标准配置。
许多我们认为现代的创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高低光束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成为常态。可伸缩头灯于1936年首次亮相于戈登·布尔里格(Gordon Buehrig)设计的令人惊艳的棺材鼻式科德810(Cord 810)上。自适应头灯,即可以随车身转弯以跟随道路,于1935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塔特拉(Tatra)汽车上首次亮相。密封大灯——至今仍是标准配置——可追溯至1939年。卤素灯最早出现在1962年,从拉力赛车领域走向了普通轿车。如今,很难找到比高强度放电(HID)氙气灯提供的明亮白光更好的了,这种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普及。(这里是卤素灯和HID灯效果的视觉比较:)

联邦统计数据显示,一半的致命车祸发生在夜间,而夜间仅占所有驾驶时间的四分之一。这表明夜间驾驶的危险性是白天驾驶的两倍。但实际上,这些数字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首先,人们在夜间比白天更不注意系安全带。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酒驾和毒驾在天黑后更为普遍。如果排除这两个因素,白天和夜间的死亡率差异并不大。这证明了现代车头灯的出色工作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正如我在法国的经历一样,当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看清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会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