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赢得了总统选举,获得了6950万张选票,2012年,他获得了不太令人印象深刻(但仍然足够)的6590万张选票。在今年的选举中,选择两大党投票的选民人数大大减少:唐纳德·特朗普仅以5930万张选票赢得了选举人团和总统职位,在普选票上输给了希拉里·克林顿的5950万张。[注:这些数字截至周三中午,已统计了98%的投票。]鉴于2016年注册选民人数创下2亿的记录,而且大部分新选民注册为民主党人,投票人数偏低是令人惊讶的。他们没有积极投票,也是导致特朗普获胜的原因之一。
鉴于这次选举的高风险——大多数美国人对特朗普的评价极低,甚至认为他不适合担任总统——专家预计普通美国人会想要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现实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投票给克林顿。但数百万选民选择不这样做,而是留在家中,或者选择了写名候选人或第三方候选人。为什么呢?
电车难题或许可以解释这种选民行为。在这个经典的思维实验中,一辆电车沿轨道飞驰,即将撞上五个人。你可以拉动一个操纵杆,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从而救下五个人,但会牺牲另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这个问题迫使你在一边采取行动杀死一个人,一边袖手旁观让五个人死去之间做出选择——它将你的个人道德(“我不杀人”)与冷酷的、斯波克式的对更大福祉的评估(“我应该尽可能多地救人”)对立起来。
面对标准的电车难题,大约90%的人会选择更大的福祉,拉动操纵杆拯救更多的人。然而,当情感卷入其中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当被给予带有强烈意象或情感的场景时——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受害者,或者其中一人是亲戚——参与者更有可能回归到他们的个人道德,让更大的群体死去。
这让我们回到2016年极其情绪化的选举。第三方候选人的选民通常将他们的决定表述为一种道德选择:他们不希望某个候选人获胜,但他们“无法让自己”投票给另一个候选人。(克林顿在这次选举前也有较低的支持率,尽管不如特朗普的低。)这种心态将今年的选举变成了一种电车难题:选民们知道特朗普的获胜将伤害女性、少数族裔、移民、LGBTQ群体的成员以及其他人。然而,要“拯救”这些边缘化群体,他们就必须采取行动,违背自己的个人道德,投票给一个他们不喜欢甚至不信任的候选人。
数百万美国人选择保护自己的道德形象而选择不作为,这表明他们的情感压倒了逻辑。对这些选民来说,选票是一种个人道德决策,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