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同情心的人大脑在生理上有所不同

尽管还没有证据表明心脏真的会变大
Tomoda 等人,2012 年,PLOS One,经 Wikimedia Commons 授权

当朋友告诉你一个悲伤的故事时,你会伤心欲绝吗?还是你更倾向于分析,随时准备给出建议?根据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你的答案可能取决于你大脑不同区域密度的一些微小差异。这些发现引发了关于同理心如何以及是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问题。

该研究考察了与两种同理心相关的神经结构:联想型和认知型。“情绪同理心水平高的人,往往在看恐怖片时会感到非常害怕,或者在悲伤的场景中哭泣。认知同理心水平高的人则更理性,例如临床心理学家在咨询客户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心理学教授、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 Robert Eres 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研究人员给 176 名参与者分发了一份问卷,以评估他们的同理心水平。然后,研究人员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成像,这是一种神经成像技术,利用统计学来比较大脑特定区域灰质的浓度。

在问卷中情绪同理心水平较高的人,其灰质更集中在脑岛附近,脑岛是一个李子大小的大脑区域,它产生我们最强烈的情绪,使我们能够对音乐或艺术产生情感反应,并解读饥饿等身体状态。而在测试中认知同理心得分较高的人,其前扣带皮层的灰质密度更大,前扣带皮层是大脑连接两个半球的区域,负责处理社会信息并协助决策。研究表明,这两种不同的同理心源于不同的神经结构。

鉴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不确定这些大脑结构是否以及如何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如果一个人“训练”自己变得更有同理心,这些大脑区域会变大吗?或者如果他根本不使用这些区域,它们会萎缩吗?研究人员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更直接地解决这一因果关系问题。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Alex 是一位居住在纽约市的科学作家。她曾为《大西洋月刊》、《Motherboard》、《Audubon Magazine》、《The Verge》和《Fast Company》等杂志撰稿。当她不沉迷于科学时,Alex 喜欢旅行、徒步、瑜伽,以及(尝试)烹饪新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