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用垃圾给汽车加油,如果那是 2015 款雪佛兰 Impala Bi-Fuel

2015 款双燃料雪佛兰迈锐宝是北美唯一一款由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可同时使用压缩天然气(CNG)和汽油的轿车。其起售价为 38,210 美元(含 825 美元的目的地费用),但不包括税费、牌照费、经销商费用和运营设备。

有了 2015 款雪佛兰迈锐宝双燃料汽车,驾驶员可以用废物副产品加满油箱,这几乎就像电影《回到未来》中埃米特·布朗博士(又名“Doc”)用他的时间旅行德洛里安汽车一样。

但迈锐宝双燃料汽车的车主不像德洛里安那样将香蕉皮和啤酒罐里的残渣直接倒入“Mr. Fusion”反应堆(请看下面的视频片段),而是像雪佛兰在其关于新款全尺寸轿车即将上市的公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直接加注天然气,其中一部分来源于沼气。

沼气是由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有机废物后释放出的甲烷产生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厌氧消化。

沼气生产商之一是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能源公司 Quasar。Quasar 使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哥伦布市公用事业部门产生的多达 25,000 湿吨的生物固体。该公司还处理百威英博克利夫兰啤酒厂的有机副产品和进步球场棒球场的食物垃圾等材料。

根据 Quasar 的网站,产生的沼气约有 60% 是甲烷。然后,它会被提炼成 97% 是甲烷的天然气,并输送到加气站。

利用回收废物生产的再生天然气有许多优点。首先,通过厌氧消化生产压缩天然气比传统的生产方法消耗的能源更少,传统方法需要从地下提取天然气并将其运往炼油厂。Quasar 的营销副总裁 Caroline Henry 表示:“这还不包括将天然气压缩成 CNG 的成本。再生天然气不仅生产成本更低,而且还可以将垃圾从填埋场和焚烧炉中转移出来,这些填埋场和焚烧炉会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

与汽油相比,考虑到目前两国燃料的全国平均水平,压缩天然气的价格每加仑便宜 1 美元以上。根据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的数据,使用压缩天然气的汽车通常比汽油动力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少 20%。

2015 款雪佛兰迈锐宝双燃料汽车可以使用压缩天然气行驶约 150 英里(城市路况)。汽车的后备箱中装有一个相当于 7.8 加仑的储气罐。如果压缩天然气在驾驶员有机会重新加注之前耗尽,汽车会自动切换到汽油。雪佛兰表示,切换过程无缝且不易察觉。

驾驶员还可以通过按下仪表板上方向盘左侧的一个按钮,随时在两种燃料之间切换。雪佛兰表示,两种燃料结合的总续航里程预计为 500 英里(城市路况)。美国环境保护署尚未提供 2015 款迈锐宝双燃料版本的燃油效率估算。

httpswww.popsci.comsitespopsci.comfilesimport2014201520Chevrolet20Impala20Bi-Fuel20CNG20button.jpg
驾驶员可以通过按下 2015 款雪佛兰迈锐宝双燃料汽车上方向盘左侧的“CNG”按钮,选择使用汽油还是压缩天然气。 (图片来源:雪佛兰)

尽管汽油和压缩天然气发动机的性能相似,但后者的能量密度不如汽油,因此在相同用量的燃料下,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行驶的里程会更少。

压缩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的另一个缺点是,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在美国只有 769 个加气站可供使用。相比之下,全国共有 168,000 个加油站。

迈锐宝并非雪佛兰的首款双燃料汽车。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开始销售一款可以燃烧压缩天然气的索罗德皮卡。该公司还在意大利提供 Spark 两厢车作为双燃料车型。其最早的双燃料车型之一是 2000 年初销售的 Cavalier。

雪佛兰并非唯一一家涉足天然气动力的汽车制造商。本田销售一款燃烧这种替代燃料的思域。马自达正在考虑生产其 3 系列(思域的直接竞争对手)的压缩天然气版本。该公司在 2013 年东京车展上展出了一款名为 Mazda3 CNG 的概念车型。

汽油发动机通常只需稍作调整即可燃烧压缩天然气。

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天然气汽车属于商用汽车队。许多车辆都配备了售后双燃料改装套件。Quasar 的 Henry 表示:“我们拥有并运营着一支近三十辆专用的或双燃料 CNG 汽车的车队。”

2015 款雪佛兰迈锐宝双燃料汽车将于年底前在全国上市,起售价为 38,210 美元,包含 825 美元的目的地费用。这比基础汽油版迈锐宝(包含目的地费用为 27,885 美元)的起售价高出约 10,000 美元。迈锐宝双燃料汽车可选择 LS 基础版或更高级别的 LT 版。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马修·德·保罗(Matthew de Paula)是Speed Lab的首席撰稿人。他坦承,他一生对带有发动机和轮子的喧闹机器的热情——这确实是从他三岁起就有的——没有理性的解释。现在,他靠采访那些塑造交通运输未来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思想领袖来养活自己。他的文章曾发表在《福布斯》、《Men's Journal》、《Road & Track》以及无数其他出版物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