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了解一种瘟疫:诺贝尔奖特刊

今年的医学奖授予了发现抗寄生虫药物的科学家们
Adult Black Fly (Simulium yahense) with (Onchocerca volvulus) emerging from the insect’s antenna.
美国农业部

现在是诺贝尔周,全世界都在关注瑞典人和挪威人向科学家、作家和和平倡导者颁发奖章和巨额奖金。

周一,委员会宣布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三位获奖者,他们都开发了抗寄生虫疗法:屠呦呦因发现疟疾治疗方法而获奖,威廉·C·坎贝尔和北里大村因其靶向蛔虫的疗法而获奖。

在奖项的114年历史中,寄生虫并不经常出现。事实上,上一次与寄生虫有关的奖项是在1926年,当时约翰内斯·安德烈亚斯·格里布·菲比格因发现Spiroptera carcinoma(现称Gongylonema neoplasticum),一种寄生线虫而获奖。当然,除非你把病毒也算作寄生虫——这取决于你如何狭义地定义这个词——那样的话,最近一次获奖是在2008年,因为发现了艾滋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

总之!今年诺贝尔奖表彰的寄生虫是什么?这些科学家的发现是如何帮助遏制这些传染性生物引起的疾病的?你问,我们的现代瘟疫会回答。

Plasmodium malariae, a malaria parasite, in the liver.
Michael Wunderli/Flickr

疟原虫

疟疾的名字来源于意大利语mal’aria,意思是“坏空气”,因为在中世纪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来自难闻的沼泽空气。实际上,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虫引起的。这种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常见。2013年,疟疾感染了1.98亿人,造成50万人死亡

疟疾寄生虫需要多种宿主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感染人类的物种通常需要人类以及雌性按蚊。这个周期很复杂——你可以在这个链接上阅读更多内容。感染疟疾的人会出现发烧、寒战、出汗、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和普遍不适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器官衰竭和贫血等疾病,需要立即就医。

疟疾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一个例子是青蒿素,它来源于艾蒿,即一年生艾草。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的工作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关于她不可思议的故事,包括全球政治、中国古代医学等更多内容,请查看这篇《自然》杂志的文章

Wuchereria bancrofti, a species of filarial worm responsible for 90% of Lymphatic filariasis cases.
Michael Wunderli/Flickr

丝虫

几种微丝虫会引起淋巴丝虫病。这些寄生虫通过蚊子传播,蚊子在叮咬时会吸入寄生虫。这些圆虫最终生活在人体的淋巴系统中,在那里它们会导致痛苦的肿胀(淋巴水肿)和肢体肿大(象皮病)。在男性中,感染还会导致阴囊严重肿胀和畸形。与疟疾一样,丝虫病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也很常见,在那里它们感染了超过1.2亿人

淋巴丝虫病通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治疗——该药物来源于土壤细菌链霉菌,该细菌产生称为阿维菌素的杀虫化合物。北里大村和坎贝尔今年因发现阿维菌素而获奖(阅读同一篇《自然》杂志文章,该文章也介绍了屠呦呦的青蒿素故事)。

饰 Onchocerca volvulus

另一种名为Onchocerca volvulus的微型圆线虫会导致蟠尾丝虫病。这些寄生虫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构成威胁,它们通过在溪流附近活动的黑蝇传播。居住在溪流附近的人们特别容易患上蟠尾丝虫病,因此它有了俗名:河盲症。一旦寄生虫进入人体,它们就会产下数千只微小的幼虫,然后这些幼虫会进入皮肤和眼睛。寄生虫死亡时,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导致皮肤出现皮疹和结节,并可能导致失明。

与淋巴丝虫病一样,河盲症也可以用北里大村和坎贝尔发现的伊维菌素治疗。

额外阅读和收听

Cole and Bichell,“On Orders from Mao, Researchers Nobel-Winning Drug Work,” Goats and Soda, NPR, October 5, 2015

Callaway and Cyranoski,“Anti-parasite drugs sweep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2015,” Nature, October 5, 2015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布鲁克·博雷尔(Brooke Borel)是《大众科学》的特约编辑,她也为 Slate、Aeon 和 NOVA Next 等杂志撰稿。她的第一本书《受感染:臭虫如何侵入我们的卧室并占领世界》(Infested: How the Bed Bug Infiltrated Our Bedrooms and Took Over the World)于 2015 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