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10年曲折的旅程,“罗塞塔”号已开始向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冰冷、黑暗的核心靠近。8月份,它将成为首个绕彗星核飞行的航天器,不久之后,还将成为首个将探测器降落到彗星表面的航天器。它收集的数据有望解开太阳系的历史,正如其命名来源“罗塞塔石碑”曾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一样。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塞缪尔·古尔基斯表示:“由于彗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冰冻状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行星形成初期条件的指纹。”

2004年3月2日: “罗塞塔”号搭载着一枚“阿里安5”火箭,从位于法属圭亚那库鲁的欧洲航天港升空,轰鸣着冲入太空。主火箭提供了140吨的推力,每个助推器额外提供700吨的推力——总计约是航天飞机推力的一半。
2005年3月4日: 没有足够强大的火箭能够将一艘航天器送往37亿英里之外,因此,四次行星飞掠为“罗塞塔”号提供了额外的动量。当“罗塞塔”号经过地球时,地球的引力将航天器拉向它,使其在驶向火星的过程中速度加快。
2007年2月25日: “罗塞塔”号探测器上的一个仪器在火星引力助推过程中拍摄了一张照片。
2007年11月13日: 第二次地球引力助推
2008年9月5日: “罗塞塔”号飞掠小行星带主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中的小行星Steins,距离其仅500英里。它的相机揭示Steins并非实心块,而是由碎石堆积而成。在旋转过程中,物质集中在其赤道附近,形成了菱形。
2009年11月13日: 第三次地球引力助推
2010年7月10日: “罗塞塔”号飞掠小行星Lutetia,这是一颗密集、岩石质的原始太阳系幸存者,大小是Steins的20倍,年龄约36亿年。“罗塞塔”号的相机拍摄了其超过50%的表面,包括一个35英里宽的陨石坑以及许多更小的坑洞、沟壑和裂缝。科学家们得出结论,Lutetia很可能是一颗“原始行星胚”—它是小行星和行星之间重要的联系。
2011年6月8日: 当航天器接近木星时,到达“罗塞塔”号太阳能电池板的阳光强度已减弱到接近地球时强度的极小一部分。为了节省电力(以及应对欧洲的资金削减),“罗塞塔”号必须在旅程的最后三分之一进行休眠。航天器短暂启动推进器,开始每分钟旋转一次以提高稳定性,并关闭除计算机、无线电接收器和电源外的所有仪器。
2014年1月20日: 经过三年的休眠,尽管距离太阳4.18亿英里,“罗塞塔”号仍接收到足够的太阳辐射,按照程序正常启动。科学家发送指令开启其仪器,但无线电信号往返各需约45分钟。西南研究所的科学家詹姆斯·伯奇表示:“当我们第一次开启仪器时,它们离地球很近,所以我们得到了即时反馈。第二次则需要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们很紧张。”
2014年5月: 彗星67P也“苏醒”并开始形成一个气体云,称为彗发,以及一条彗尾;“罗塞塔”号拍摄了一张快照。当这颗冰球接近太阳时,其冰冻的气体变暖并逃逸到太空中,携带的尘埃粒子云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亮。
2014年8月: 推进器将对“罗塞塔”号进行定位,准备抵达。航天器和彗星都非常小,因此航天器将以步行速度(每秒不到一米)绕行。十几个仪器将研究彗星变暖时逸出的物质,包括水、一氧化碳和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在看着彗星‘卸下’自己,”古尔基斯说。“我们可以倒转时间,尽可能地回溯,并试图了解彗星刚形成时是什么样子。”由于气体将作用于“罗塞塔”号105英尺的太阳能电池板,工程师还将利用这些数据规划微小的航线修正。
2014年11月11日: 一架名为“菲莱”的探测器已被编程为自行弹出并展开其三条支腿。着陆后,鱼叉和冰螺钉将把探测器固定在表面,以防止其逃离彗星微弱的引力。在那里,“菲莱”将拍摄高分辨率的全景照片,钻探彗核九英寸深,并对冰和有机物质进行现场分析,将发现的成果通过无线电传输给“罗塞塔”号,再由“罗塞塔”号发送到地球。只要太阳能电池板不被尘埃覆盖,它们将继续为电池充电。
2015年12月: “罗塞塔”号将继续与67P彗星一同飞行,并在8月份迎来其距离太阳最近的冲日点,距离为1.11亿英里。尽管其主要任务将于12月结束,“罗塞塔”号仍可能继续执行任务,如果它能在这段旅程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
了解你的太空岩石
彗星和小行星都绕太阳运行,偶尔会撞击地球,并且都是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但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其他共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