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和蚱蜢的区别既显著,又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小得多。我将引用这篇来自Aeon杂志的文章来解释。
哇,太诡异了。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呢?《Aeon》杂志报道了蚱蜢/蝗虫的转变是如何在基因层面发生的。现在一项新的研究正在考察不同层面的触发因素。结果发现,一种亚洲蝗虫,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在感染了一种名为Paranosema locustae的寄生虫后,会变成一只温顺的蚱蜢。用人类的类比来说,这就像吃了一个被病原体感染的没煮熟的汉堡,把你从一个爱社交的派对动物变成了一个像亨利·戴维·梭罗那样的人。
话虽如此,也许“虫害”所致的变化听起来并非那么奇怪。考虑一下一种通过猫粪传播的原生动物,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会让受感染的人变得更外向、更冒险。此外,P. locustae会影响蝗虫的肠道微生物,科学家们知道这一点对整体健康很重要。在人类和实验大鼠中,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已被与身体状况,如肥胖,以及性格特征联系起来。
在一系列实验中,中国和美国的昆虫学家和生物学家团队证明,感染P. locustae会减少蝗虫肠道中某种细菌的数量。(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身体里的生物会减少另一个生物的数量。)这些肠道细菌会产生一种信息素,指示蚱蜢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群体,因此感染会降低这些化学信号的强度。感知到其他蝗虫信息素信号减弱的蝗虫会产生剧烈的反应。它们会产生更少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系统化学物质对维持蝗虫群落至关重要。这些化学物质的变化被认为是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类行为的潜在机制。
为什么P. locustae感染会将群居的蝗虫变成独居的蚱蜢呢?这些变化对寄生虫并没有好处,因为寄生虫通过“吞食被感染的垂死昆虫”和“粪便污染”等方式传播。(太恶心了!)相反,似乎是蝗虫对感染的反应是为了保护自身。它们避免彼此接触,从而避免传播瘟疫。
研究蝗虫的团队今天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