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高中演讲课上学到的一个教训:在进行辩论时,要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与人们建立联系。深情地凝视他们的灵魂深处,说服他们你是对的。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这可能恰恰是你不想做的、以求得说服力的事情。
根据一项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哈佛肯尼迪学院的研究,在讨论有争议的观点时,与对方眼神交流实际上会使听众更不愿意被演讲者说服。
在一项实验中,这项研究使用远程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了受试者(20名大学生,为获取学分而参与)在观看关于安乐死、工厂化养殖和核能等争议性问题的视频时,他们的视线在哪里。每段视频结束后,参与者被问及他们对视频中论点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演讲者观点的感受。研究人员发现,当受试者已经同意演讲者所持的论点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看向演讲者的眼睛。
“眼神交流是如此原始,以至于我们认为它很可能伴随着一系列潜意识的生理变化。”
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另一组学生(42名)展示了人们就相同问题发表观点的视频,但参与者只看到他们基于预研究调查所不同意的观点的论证视频。被指示在整个视频过程中一直注视演讲者眼睛的学生,比那些在视频播放期间将目光投向演讲者嘴部的人,更不容易被说服。
这表明,在更具对抗性的情况下,例如在争论中,眼神交流可能与支配或恐吓有关,而不是像在友好情境中那样,是建立联系的信号。研究人员指出,考虑到不同文化对眼神交流的使用方式不同,这些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全球范围。此外,长时间直视别人的眼睛进行交流,会让人感到相当不适,因此这可能无法精确地复制现实生活中的互动。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研究与眼神交流相关的生理变化是否可能在起作用,例如心率增加或应激激素的释放。首席作者Frances Chen说:“眼神交流是如此原始,以至于我们认为它很可能伴随着一系列潜意识的生理变化。”
该研究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