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微塑料——一种只有几微米长、很容易被动物摄入且似乎无处不在的微小碎片——现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污染着北极海冰。尽管令人担忧,但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海洋污染的人来说并不意外。然而,关于海冰污染水平的定量数据为我们努力改善现状提供了基线测量。这项研究本周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该研究的作者梅兰妮·伯格曼说,其研究结果强调了“这种污染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已经变得多么普遍”。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样本中发现了极高浓度的塑料——每升海冰中含有高达12,000个颗粒,或每加仑约45,000个颗粒。她说,其中大部分是聚乙烯,这很可能来自一次性包装。这意味着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些明确的建议:“我们真的应该减少其产量,以减少向环境的泄漏。”

总共,研究小组在他们从北极海收集的冰样中发现了17种塑料。最常见的六种包括包装材料、香烟过滤器的醋酸纤维素、油漆和尼龙。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些材料是通过洋流从更南的地方被带到北极的,包括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带。其他的,如尼龙,很可能来自渔网以及与捕捞北极鳕鱼的船只相关的其他材料。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变得更易于航行,捕鱼活动有所增加。
伯格曼说:“几乎所有类别的生物都可以摄入这些微小的颗粒……”尽管它们对野生动物的确切影响仍未完全了解,但它们可能会导致动物因胃里塞满了塑料而少吃食物,从而影响它们的生存率。它们也可能毒害动物并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
滑铁卢大学的菲利普·范·卡佩伦说:“我们知道北极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许多变化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他说,由于其偏远和其他因素,北极生态系统不像温带地区那样被充分理解,这使得这类定量研究对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北极健康基线至关重要。

范·卡佩伦(Philippe Van Capellen)也是加拿大的生态水文学研究主席,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然而,他很高兴得知这项研究已经完成:“这是我们真正了解塑料,特别是微塑料的来源和运输所需要的数据类型,”他说。
为了捕获关于海冰中塑料种类和数量的数据,AWI的研究人员查看了他们在2014年和2015年极地考察中采集的冰芯样本。他们使用光谱仪,该仪器通过分析反射光,利用每种物质的“光学指纹”来确定样品的成分。他们发现,冰流中每一层的塑料证据根据其来源地而变化。这些大块的海冰随着洋流漂移北极。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域开放,它们变得越来越具有流动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将微塑料从北极的一端带到另一端,在那里它们融化,散布外来碎片。一些沉入海底,一些被洋流带回海中。
范·卡佩伦说:“这恰恰表明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应对。伯格曼写道:“我们现在必须‘关掉水龙头’,”停止生产塑料,特别是无用的、一次性的包装。“没有时间浪费了。”她说,海洋中已有的巨大塑料物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解成微塑料,所以不能浪费时间来阻止新的垃圾潮。
范·卡佩伦说,就像北极鳕鱼腹中的微塑料碎片一样,这个问题的证据正在不断积累,提供了“我们确实需要寻求政治行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