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科学》杂志报道称,一只死在北极圈以北的猛犸象一生都在漂泊。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猛犸象保存完好的象牙中随时间沉积的化学物质,绘制出了它的活动轨迹和地理范围。他们发现,这只勇敢的动物走遍了阿拉斯加的大部分地区,最终在严寒的北方饥饿而死。如果他的同类也具有这种漫游习性,那么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阐明猛犸象灭绝的原因。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古生物学家Yue Wang(未参与此项研究)表示:“关于猛犸象灭绝存在许多疑问。”其中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是动物一生中活动的范围有多大,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猛犸象的。
Wang说:“这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给像我这样的研究人员一些启示,表明猛犸象的生命活动范围可以非常大。”
渥太华大学地质学家、本研究的合著者Clement Bataille表示,如今的大型草食动物,如大象和驯鹿,经常活动大范围的区域,科学家们一直怀疑猛犸象也如此。但尚不清楚它们何时以及走多远。
为了弄清这一点,他和同事们分析了一根长1.7米(5.6英尺)的雄性猛犸象象牙,这头猛犸象大约在28岁时死亡(一些研究人员估计这些动物寿命约为60年)。这些遗骸可追溯到大约17100年前,即最后一个冰河时期。
Bataille说,当动物进食或饮水时,锶和氧等元素的痕迹会融入它们的组织中。这些元素的某些版本(即同位素)在不同地点的普遍性不同。植物和土壤中不同锶同位素的比例反映了其下方基岩的地质情况。水中的氧同位素则因气候条件而异,例如与海岸的距离、温度和海拔。
他说:“在猛犸象身上,由于它的象牙在不断生长,当它在陆地上移动时,锶会逐渐融入象牙……就像是动物活动轨迹的GPS记录。”
Bataille及其同事此前曾利用博物馆收藏的数百颗啮齿动物牙齿,绘制出阿拉斯加各地生态系统中锶同位素的变化图。与猛犸象不同,啮齿动物的迁移范围很小,因此它们可以提供高度局域化的数据。研究人员还考察了收集自阿拉斯加各地象牙和乳齿象牙齿的氧同位素。
研究小组随后将猛犸象牙中的同位素特征与这些地图进行了比较。他们开发了一种算法,以过去的旅行限制(如悬崖和冰川)以及它们每周可能行走的距离(基于它们的推测新陈代谢、体型以及现代物种如驯鹿的行程来估算)为约束,重建了猛犸象的活动轨迹。
Bataille说,所有模拟的路径都表明,这头猛犸象在其一生中覆盖了“惊人”的区域。“它漫游在一个巨大的、巨大的范围内,几乎遍及整个阿拉斯加。”
象牙最前端几厘米生长线中的同位素表明,这头猛犸象的幼年时期是在育空河下游流域度过的。作为一只幼兽,它探索了阿拉斯加内陆低地的更大区域,很可能是作为一个象群的一部分。
然后,在年约16岁时,这头猛犸象开始进行长途跋涉,有时行程长达数百英里。这种转变可能标志着这头猛犸象被赶出象群的时刻,这与公象成年后常常发生的行为类似。
最终,这头猛犸象再也没有从一次向北的旅途中返回。它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半时间都在北极圈内的布鲁克斯山脉以北度过。在此期间,象牙中的氮同位素急剧增加,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饥饿的动物为了产生能量而分解自身蛋白质时。这头猛犸象可能受伤或变得太虚弱,无法向南返回更适宜生存的地区。
Bataille警告说,这些发现可能无法揭示猛犸象确切的活动范围。首先,他和他的团队检查的啮齿动物牙齿反映的是阿拉斯加近期的地貌,这与猛犸象生活的时期不同。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稳定同位素设施主任、本研究的合著者Matthew Wooller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从一头猛犸象的象牙中可以确定的信息也有限。他和他的同事们计划研究不同时期和气候下,包括雌性在内的其他猛犸象。
大约12000年前,气候变暖导致北方针叶林向北扩展,这可能限制了猛犸象在苔原上迁徙和放牧的能力。
Wooller说:“我们的研究有一个启示是,如果猛犸象继续以如此大的规模活动,可能会给它们带来额外的压力。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后,随着环境的变化,猛犸象试图如此大规模地移动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
巨大的地理活动范围也可能通过使它们更频繁地与人类接触,而加剧了猛犸象的灭绝。
Wooller补充说,这些发现还突显了现代北极动物的脆弱性,以及它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需要改变行为和活动方式。
Bataille说:“今天的北极变化非常迅速,这与上一个间冰期气候变化发生的情况有些类似。试图理解气候与物种活动性之间的联系,对于了解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韧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