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通过“帮带”学会育儿

熟能生巧,未来的啮齿动物看护者也是如此。
年轻的雌性小鼠充当“保姆”,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关键的育儿技巧。Karsten Paulick 来自 Pixabay

抚养孩子通常需要认真准备。未来的父母可能通过家政课学会了如何更换尿布,或者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了如何安抚婴儿哭闹的建议。事实上,育儿和烹饪或写作一样,是一项可以教授或学习的技能。直到最近,研究人员才不知道除了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之外,动物是否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

本周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经验的母鼠会向未交配的雌性小鼠传授关键的育儿技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到,母鼠会“引导”或将年轻的雌性小鼠推入一个装着哭闹幼崽的巢穴,让这些年轻的雌鼠充当保姆,并可能教导它们如何照顾自己未来的后代。

“我们发现的结果令我们震惊,基本上是母鼠征召了未交配的雌鼠来共同育儿,”该研究的合著者、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耳鼻喉科和颈部外科系教授Robert Froemke说。“这既不暴力,也不强迫,更不具攻击性,但绝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抓住大孩子的 [孩子] 的手,把他们拖进育儿室。”

记录老鼠的行为

为了了解这些快速移动的小家伙如何提高它们的育儿技能,神经科学家将一只经验丰富的母鼠、它的一窝幼崽以及一只无关的未交配雌鼠放入一个笼子里。他们还为这只缺乏经验的青少年装备了头戴式设备,以监测它们的大脑活动,并安装了一个24/7的摄像头来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

[相关:一只“已灭绝”的澳大利亚老鼠在一个偏远的保护岛屿上茁壮成长。]

“我们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来观察雌鼠首次遇到并与幼崽互动时会发生什么,”Froemke说,他受到《蓝色星球II》(Blue Planet II)中电影制作人的启发,他们捕捉了数年不间断的录音,以记录野生动物中美妙但稍纵即逝的瞬间。

研究人员观察到,即使对小小的老鼠来说,单身育儿也很困难。每次母鼠离开巢穴去寻找食物或水时,无助的幼崽都会嚎叫。年轻的啮齿动物,被幼崽高亢的尖叫声弄得心烦意乱,会逃离巢穴,蜷缩在笼子的一个角落里。

然而,单身母亲在招募保姆方面是毫不懈怠的。在研究过程中,母鼠将它们不知情的保姆送入巢穴数百次。

“我们称之为‘引导’,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母鼠在像牧羊犬一样引导,”Froemke说。“她会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做,而且一点也不含蓄。”

这些互动激活了年轻雌鼠大脑中的催产素受体,释放出催产素,这是一种负责形成配偶之间联系的激素。Froemke说,催产素在哺乳期间也会释放,以加强母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催产素重塑了未交配雌鼠大脑的某些部分,使它们对蹒跚学步的幼崽的哭声更加敏感。几天之内,它们就会自愿蜷缩在巢穴里,给幼崽保暖,并梳理它们的小身体。

录音还发现,母鼠反复向未交配的雌鼠演示如何拾起从巢穴里掉出来的幼崽。这同样激活了保姆大脑中的催产素传递,可能加快了年轻雌鼠学习这项技能的速度。

催产素在哺乳动物母性中的作用

虽然神经科学家和医生知道催产素对发展育儿本能很重要,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它在人类和老鼠大脑中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使我们离解开这个谜团又近了一步。

[相关:科学家如何帮助阿拉斯加的“老鼠岛”摆脱了同名啮齿动物的困扰。]

“催产素似乎能放大一些婴儿的信号,也许是为了让动物更有动力,或者让这些信号更有可能改变行为,”Froemke说,他的实验室现在正在调查这些保姆老鼠后来是否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虽然Froemke的研究集中在这些小小的毛茸茸的生物身上,但他认为人类的育儿方式可能也是相似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主要的假设,即催产素在人类身上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他说。

与此同时,如果你想为自己的育儿技能做准备或完善,Froemke建议参加育儿课程或担任保姆以获得实践经验。

“我认为每个父母都曾有过状态不佳的一天,希望你不要有太多状态不佳的日子,”有两个孩子的Froemke说。“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好父母,所以,你知道,我们如何才能互相帮助实现这一点呢?”

 

更多优惠、评测和购买指南

 
Grace Wade Avatar

Grace Wade

撰稿人

Grace Wade 是《New Scientist》的一名健康记者,专注于神经科学、心理健康、营养和肠道微生物群。她曾担任《Health.com》的副主编和《Insider》的健康副编辑。她还曾为《Popular Science》撰稿并进行事实核查,报道范围涵盖野生动物、环境和健康。Grace 拥有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的新闻学和人类文化科学双学位,专攻环境、科学与社会。她还是一名摄影师,擅长胶片、风景和肖像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