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木船航行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水域,载满了财富。船舱里装满了200吨铁和30吨来自中国的陶瓷。此外,船上还有象牙、芳香树脂,以及可能装有食物或织物的罐子——所有这些都是运往遥远港口的有价值的贸易商品。然后,灾难发生了。不知何故(可能是风暴),船只触礁沉没,沉入爪哇海的底部。
它在海底沉睡了几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渔民注意到有许多海鸟飞过这个地点,便觉得这里是个捕鱼的好地方。“但是当他们开始工作时,他们开始捞上来陶瓷,”菲尔德博物馆的考古学家Lisa Niziolek说。“对我们来说不幸的是,他们卖陶瓷比卖鱼利润更高,所以在1996年Pacific Sea Resources公司介入并完成了最后的打捞工作之前,当地潜水员对该地点进行了大量盗窃。”
Niziolek是发表在《考古学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的首席作者,该研究对这艘沉船的文物进行了更仔细的审查,发现这艘船的沉没时间比之前认为的晚了近100年,这部分归功于一些陶器上的类似“中国制造”的铭文。
这艘船上的文物经历了曲折的路径才到达Niziolek和菲尔德博物馆的同事手中。Niziolek解释说,当私营公司Pacific Sea Resources获得印度尼西亚政府允许打捞沉船地点时,他们被要求将一半的货物交给印度尼西亚政府。另一半是他们的,可以随意处置。一位名叫Maichel Flecker的考古学家是打捞任务的成员,在打捞过程中,他一丝不苟地绘制了现场地图,并记录了文物在海底的位置,此外,他还采集了树脂样本,并进行了放射性碳测年,将沉船的年代定为约700年前。
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这艘沉船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科学价值,为未来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在其栖息地被发掘后仍然可以进行的更多研究信息。最终,该公司将其拥有的部分捐赠给了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Niziolek最终在那里开始研究船上的陶瓷。
然而,当她向日本和中国的其他陶瓷专家展示船上瓷器的照片和样本时,她的同事们反应很有趣。“他们中的一些人看了看这些器物,然后摇头说‘嗯,这些看起来更像是12世纪的,甚至可能是11世纪的’,”Niziolek说,这比之前的调查确定的13世纪中后期还要早。
她和她的同事决定更仔细地研究一些文物,并在两个陶瓷器物的底部发现了铭文,提到了一个地方——建宁府,这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州。“建宁府指的是这些器物产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像一个‘中国制造’的印章。”Niziolek说,她将其与标明中国生产的商业商品的普遍存在的贴纸和印章进行了类比。
“当时陶瓷上有铭文并不罕见——但通常,它们会标明一个家族名称,也就是生产这些器物的作坊的家族,”Niziolek说。但这不是铭文最不寻常的地方。那个特定的名称不应该出现在只有700年的盘子上。700年前,那个地方还不叫建宁府。在1278年权力过渡时期(即忽必烈汗统治中国),该府改名为建宁路。
这些铭文是又一个表明他们之前的年代测定不完全正确的线索。现在是时候看看新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是否一致了。研究人员从船上的不同文物中提取了三个样本,包括树脂和象牙。他们使用了加速器质谱法,这是一种年代测定方法,能够比1997年进行的测试更精确、更灵敏地测量有机样本中的碳同位素。结果呢?船上的货物很可能是800年前的,而不是700年前的。
在这种情况下,年代的改变有助于沉船更好地融入其历史背景。Niziolek说,在大约40年前,这艘船最早航行之前,中国发生了动荡。“那是宋朝宫廷被入侵的金朝(由女真人建立)从北方赶到南方的时候。宋朝宫廷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了,他们开始更多地依赖海上航线。这并不是说这些海上航线在此之前不存在,只是变得更加频繁了。”Niziolek说。
船只航线也适合运输陶器,陶器比陆路运输更容易安全地运输。研究人员认为,这艘船很可能正驶向爪哇岛的一个港口,在那里它将用船上的货物换取其他奢侈品,包括当时备受珍视的胡椒等香料。
从这艘沉船的文物中,我们仍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Niziolek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研究船上的货物来自哪里,缩小树脂的来源(可能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或日本),或者利用DNA分析来追溯象牙的来源。Niziolek特别致力于将陶瓷与中国的特定窑址联系起来,这可以更广泛地描绘该地区的贸易图景。
“认识到我们可以从这一个收藏品中学到多少故事和多少信息是很重要的。即使它不是在理想情况下获得的,我们仍然可以利用它,投入大量的研究来观察这些人们每天都在熟悉的过程,”Niziolek说。“你可能会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中,但800年前,情况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