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穿越回8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时期,漫步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您会看到一个曾经只会在《指环王》中出现的场景:矮小的、毛茸茸的原始人类在覆盖着青草稀树草原的岛屿上行走。这些人身高约三英尺,但比托尔金笔下的霍比特人毛发更浓密,穿着更少。
2003年,人们在岛上发现了这种被称为“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的矮小原始人类的遗骸,但其演化细节以及如何变得如此矮小,至今仍是争论的焦点。然而,这个演化之谜可能终于要解开了。在弗洛勒斯岛上发现的新化石揭示了另一种矮小原始人类的存在,这表明弗洛勒斯霍比特人是从我们最近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演化而来的。这些发现已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两篇论文中。
尽管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非常引人注目,但自2003年在梁布阿洞穴(Liang Bua Cave)发现以来,古人类学家们就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变得如此矮小的?又是如何来到弗洛勒斯岛的?直到现在,对于这些问题的两种主流理论是:霍比特人是从孤立的直立人种群演化而来的,直立人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东南亚和爪哇;或者弗洛勒斯人来自更古老、更遥远的原始人类种群,如能人(Homo habilis)或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特·范登伯格(Gerrit van den Bergh)在《自然》杂志的一次播客中指出,这个第二种理论的问题在于,“在非洲以外从未发现过能人或南方古猿”,而这种联系将意味着这些物种在200万年前就已经离开了非洲,这不太可能。
范登伯格和另一位考古学家亚当·布鲁姆(Adam Brumm)是这两篇论文的主要作者,他们在梁布阿洞穴(2003年发现原始弗洛勒斯人化石的地点)以东约70公里的马塔门格(Mata Menge)的土壤层中,挖掘出了属于三位不同个体的下颌骨碎片和六颗牙齿。这些原始人类的遗骸与弗洛勒斯霍比特人的遗骸非常相似,但却有70万年的历史,比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在岛上活跃的时期(约10万年前)要古老得多。“这完全出乎意料,”范登伯格在《自然》杂志的播客中回忆道。“我们挖掘的土层比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早了60万年。”
然而,一个更重大的发现可能是,这些新发现的、尚未命名的原始人类的牙齿部分类似于大约一百万年前已到达印度尼西亚的体型更大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的牙齿。“这些牙齿的形态大致介于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和直立人(H. erectus)之间,”范登伯格解释道,并补充说,“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相当确定地说,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是由直立人(H. erectus)演化而来的。”
那么,直立人(H. erectus)是如何变成霍比特人的呢?好吧,从演化角度来看,已知的孤立的岛屿种群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侏儒化也发生在其他脊椎动物的岛屿种群中。据信,一群直立人(H. erectus)登陆弗洛勒斯岛,并经历了一段快速侏儒化的时期,最终演化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弗洛勒斯人(H. floresiensis)。虽然新化石表明这很可能发生,但它们也表明这发生得非常快。“如此迅速地发生,真是令人惊讶,”范登伯格说。“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出现在弗洛勒斯岛,而30万年后(这些新化石的年代),他们就已经变得矮小了。”
这是灵长类动物中唯一已知的这种演化侏儒化的发生案例。尽管这种人类演化在如今这个日益拥挤和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太可能再次发生,但它却是一个非凡的例证,提醒我们自然选择演化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即使在我们人类身上也始终在起作用。